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Φ.刀.沙皮罗是前苏联著名实验物理学家。1915年4月6日生于维捷布斯克。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45年至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从1959年起,任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中子物理实验室副主任。从1967乍起,兼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68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1月30日因病去世。 沙皮罗一生中专门从事中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科研成果。 提出中子光谱法 沙皮罗在前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昕原子核实验室工作期间,曾利用D+T反应的中子发生器作为中子源进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1955年,他根据由他、拉扎列娃和法因贝格共同提出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在铅中慢化时间中子光谱测定法,这是一种研究原子核的有效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他研究了辐射俘获截面,即入射粒子与原予核相互作用发生辐射俘获过程的截面。所谓辐射俘获过程,指的是原子核获得粒子并几乎同时放出γ射线的核反应过程。对于中子诱发的核反应  相似文献   

2.
自1896年发现放射性,揭开了研究原子核的序幕以来,核物理学已有了八十八年的历史.这八十八年可以粗略地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放射性现象和解决原子核的组成问题,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第二阶段,利用各种带电粒子加速器、各种探测器和电子学设备,结合量子力学的理论分析,探索核力和核结构的基本问题.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这一阶段中,高能粒子物理和核天体物理从传统的核物理学中分离出去,形成两门新的学科.与此同时,作为传统核物理和高能物理之间的边缘学科的中高能核物理也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本文…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原子核壳结构是原子核物理研究的重点关注内容。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新一代放射性核束装置和探测技术的蓬勃发展,丰中子原子核中新的壳结构及其演化与形成机制等成为核物理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基于核力介子交换图像建立的相对论Hartree-Fock 理论框架下,本工作以Ca同位素、双幻核 208Pb、超重核以及极端丰中子核为例,综述丰中子原子核中新的壳结构形成机制,高角动量态赝自旋对称性恢复与介质中核力吸引-排斥平衡,赝自旋对称性恢复/破缺与原子核壳结构、新奇现象等研究工作,并着重关注了与原子核新壳结构形成、赝自旋对称性恢复以及新奇现象等密切相关的交换(Fock)项效应。  相似文献   

4.
朱胜江  龙桂鲁  庄鹏飞  阮东 《物理》2006,35(5):382-387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80周年之际,对近年来清华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研究的主要进展情况作一介绍,包括原子核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原子核结构的理论研究,高能核物理的理论研究.在高自旋态研究方面,内容包括在A~100丰中子核区核的集体振动转动带结构、新的准粒子带特性、新手征二重带等特性研究;在A~140丰中子核区核的八极形变及八级关联等特性研究;在A~130缺中子核区核的形状驱动效应,包括扁椭形变带、形状共存等特性研究.在原子核结构理论研究方面,内容包括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推转壳模型、投影壳模型以及相对论平均场对原子核特性的研究;对原子核结构或其他量子系统的各种对称性和代数方法的研究,如动力学对称性、超对称性、势代数方法等;与对称性紧密联系的普通李代数和非线性李代数的表示,如普通李代数、李超代数、平方根型非线性李代数、多项式型非线性李代数等.在高能核物理研究方面,内容主要包括量子色动力学(QCD)在高温高密条件下的相变以及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相变信号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能物理》是一份介绍微观世界,特别是粒子物理知识的专业科学普及刊物。 《高能物理》主要刊登内容是。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的基本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当令最新成果的介绍、高能加速器及高能实验中心、宇宙线高能物理、宇宙线天体物理、有关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的科学史、科学家们的伟大成就及他们的治学精神、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在国民经济中的最新应用及应用前景……。 《高能物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不仅宣传高能物理本身的科学知识,并向纵横发展,纵的方面,从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超高能物理→……(即原子→原子核→基本…  相似文献   

6.
在粒子加速器问世以前,科学家就利用天然放射性和宇宙红进行核物理的研究。1919年卢瑟福用放射性物质产生的α射红轰击原子核,首次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天然放射性粒子来之不难,但能量较低、强度很弱;宇宙红能量最高可达1022eV,却是"靠天吃饭",难以开展精确的实验。粒子加速器在20世纪30年代初发明后,很快成为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角。然而,随着粒子物理向高能量前沿的推进,加速器的规模成越来越大,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质心系1  相似文献   

7.
国际快中子物理北京研讨会于1991年9月9—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和中国核物理学会承办.参加会议的外国科学家15人,他们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苏联、比利时和意大利;国内的中子物理研究人员40多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12个研究单位.33人在会上作了报告. 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孙祖训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淦昌教授致开幕词.他回顾了自中子发现以来的近60年中,中子在核能应用和核物理研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还强调了自…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低能核物理研究组,对极端条件下原子核性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包括原子核的高自旋态,超形变带及远高β稳定线核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自由中子的发现是原子核物理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思政教学意义.在中子探测的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家,他们对后来原子核的组成和核能的利用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文中以中子的发现历程为线索,重点摘取了几位突出的科学家对此的相关贡献.  相似文献   

10.
《物理》1984,(9)
《高能物理》是一份介绍微观世界,特别是粒子物理知识的专业科学普及刊物. 《高能物理》主要刊登内容为: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的基本理论、实验和研究方法、当今最新成果的介绍; 高能加速器及高能实验中心;宇宙线高能物理、宇宙线天体物理;有关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的科学史、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及他们的治学精神;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在国民经济中的最新应用及应用前景……. 《高能物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不仅宣传高能物理本身的科学知识,并向纵横发展.纵的方面,从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超高能物理→……(即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层…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作为炮弹轰击金属薄箔发现了原子核,核物理学发展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由于高能加速器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又深入到更深层次,基本粒子的种类多达几百种,粒子物理学成为探索微观世界的最前沿的一个学科.粒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深受核物理学的影响,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核物理学的某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一、原子核的新自由度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原子核内除了有质子外还有中子,接着海森堡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一直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组成成份.原子核内的质子、中子结合很紧,那么是什么样的核力使它们聚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原子核基本性质(自旋、质量、寿命、磁矩、电四极矩和电荷半径等)与原子核的内在结构密切相关,是检验和发展原子核理论模型的重要依据。实验上可以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精密激光谱技术测量原子核外电子的超精细结构和同位素移位,来模型独立地提取原子核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和电荷均方根半径等多个核物理参量。这些基本性质的系统测量可以用于探索不稳定原子核中展现出来的新奇的物理现象与规律。近年来,为了测量产额更低的丰中子核的基本性质,激光谱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实现高分辨、高效率测量。本文详细介绍了激光谱测量的基本原理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用于不稳定原子核结构研究的各类互补的激光谱学技术,如共线激光谱(高分辨率低灵敏度)、在源激光谱(高灵敏度低分辨率)、共线共振电离谱(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激光谱技术,以及在不同核区的测量优势和局限。最后结合我国正在发展和规划中的新一代放射性核束装置,讨论精密激光谱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以及在核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宁平治 《中国物理 C》2007,31(9):864-869
简要介绍了南开大学核物理组在奇异性核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 已经完成的工作有核介质内超子平均自由程的理论计算, 奇异性核物理方面已完成的其他4个理论研究课题是, 不同重子杂质对原子核的影响、重味重子超核、核物质内的eta-介子以及K介子原子核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深度学习是目前最好的模式识别工具,预期会在核物理领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复杂数据中寻找与某些物理最相关的特征。本文综述了深度学习技术的分类,不同数据结构对应的最优神经网络架构,黑盒模型的可解释性与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介绍了深度学习在核物质状态方程、核结构、原子核质量、衰变与裂变方面的应用,并展示如何训练神经网络预测原子核质量。结果发现使用实验数据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未参与训练的实验数据拥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基于已有的实验数据外推,神经网络对丰中子的轻原子核质量预测结果与宏观微观液滴模型有较大偏离。此区域可能存在未被宏观微观液滴模型包含的新物理,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15.
 核物理是以原子核为对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门科学,它研究核内组分的运动,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核间碰撞规律。原子核是一个有限多体、强相互作用的量子体系,决定了它的复杂性,此外,核本身具有许多特点,例如高密度强束缚,使它成为精确检验和发展标准模型的良好“实验室”,确切地说,现代核物理是强子物理,核物理也是一门与其它科学有着紧密联系和广泛应用的科学。 一、核物理学的进化 人们对原子核的认识是从外向内逐层深入的,研究范围从一般到特殊、从正常到奇异逐步扩大。它的发展分别体现了对物质的组分及相互作用力两个方面认识的统一。核物理学的每一发展阶段都与技术进步、特别是与加速器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32年发现中子之后,人们确信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的模型理论.首先,尼尔斯·玻尔用液滴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核密度的饱和性,随后发现了原子核的幻数现象,并由此建立了原子核的壳层结构模型.五十年代初期,奥格·玻尔又提出了描述原子核集体运动的综合模型,解释了一系列原子核的低激发态性质.六十年代以来,又发展了核多体方法的微观理论,在解释低能核物理现象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实验精度的提高以及用高能粒子(或由此得到的次级粒子)轰击原子核的实验增多,这些新的高能核物理现象,给原子…  相似文献   

17.
高能物理学面临的两大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物质结构历史简述大家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已从早先的原子层次深入到夸克和轻子这一新层次。1911年,卢瑟福实验证实了原子中原子核的存在并发现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的实验发现了中子.中子的发现开创了人类认识物质结构从原子核进到质子、中子这一层次.海森伯和伊凡宁柯立即提出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不久,这一假说获得验证并得到了有关原子核的正确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而成.这样,随着核物理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到基本粒子这一层次,即认识到自然界万物是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原子核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等重要的科学问题,山东大学(威海)核物理研究团队利用在束γ谱学实验技术,系统研究了A^80核区一系列原子核的能级结构,丰富了这个区域原子核的谱学信息,并对这些原子核的对称性、形状和运动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A^80核区存在包括奇奇核和奇A核在内的多例候选手性原子核,能级寿命测量支持80Br的手性解释。此外,本文也讨论了随着中子数的增加,手征几何和八极关联效应的演化情况以及这个核区近球形核的中子跨壳激发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讨论了实现裂变和聚变核能的利用与物理学各学科(核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磁流体力学、材料物理、热物理、剂量防护、堆物理)研究工作的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20.
前言重原子核在中子、质子、重核、介子和γ光子作用下均能发生裂变。其中最有实用价值的是铀和钚在中子作用下的裂变,因为这些裂变产生新中子,新中子又能够继续引起裂变,从而实现链式反应,大规模地释放核能。当前,核能利用中使用最多的是~(235)U 和~(239)Pu,后者主要用于核武器,前者除用于核武器之外更广泛地用于各种类型的反应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