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纳米碳管作为增强体制备了铜基复合材料,采用MM-220型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该复合材料的滑动磨损行为,并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磨损表面形貌及磨屑组成.结果表明,其磨损过程存在跑合和稳态磨损2个阶段,在稳态磨损阶段主要发生氧化磨损,同时也存在磨粒磨损.工作环境影响复合材料的耐磨性.纳米碳管体积分数在12%~15%时,可以较好地发挥其润滑和阻止基体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铜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有效调控,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制备了单元尺寸分别为5.00、3.75、2.75、1.75和0.75 mm的18Ni300空间结构增强体,然后在挤压铸造条件获得了具有不同增强体分布的18Ni300空间结构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硬度、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随着空间结构单元尺寸的减小,复合材料增强体体积分数不断增加,硬度和耐磨性提高. 结构单元尺寸为0.75 mm时,复合材料增强体体积分数为13.35%,硬度达到HBW120,为铜基体硬度的1.71倍;载荷40 N、线速度0.75 m/s、磨损时间25 min 条件下的体积磨损量为35.4 mm3,比铜基体磨损量降低58%. 由于增强体的作用,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由纯铜的黏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3.
Ni—P—纳米碳管化学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特性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用化学镀方法制备了 Ni- P-纳米碳管复合镀层 ,研究了热处理对复合镀层微观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Ni- P-纳米碳管复合镀层比 Ni- P- Si C和 Ni- P-石墨镀层具有更好的摩擦磨损性能 ;在 6 73K条件下热处理 2 h后 ,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显著改善 ;除 Ni- P-纳米碳管复合镀层的摩擦系数基本不变以外 ,其余复合镀层的摩擦系数均降低 . 相似文献
4.
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同其磨损表面形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考察了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和表面轮廓测试仪等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及其磨损表面形貌与粗糙度同载荷及滑动速度密切相关,当载荷和速度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复合材料同钢对摩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较小,而当载荷和速度超过临界值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大幅增大,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成了由C、Cu和Fe等元素组成的固体润滑和防护薄膜,使得其在干摩擦条件下同钢对摩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SiC和石墨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MMU-5G型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SiC和石墨颗粒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在250~400 ℃与GCr15钢对摩时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并与SiC/Cu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入石墨颗粒可以降低复合材料和偶件GCr15钢的磨损率,获得低而稳定的摩擦系数;同时,有效防止高温条件下严重粘着转移现象的发生,使得在400 ℃下混杂复合材料仍具有较低的磨损率.这是由于在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高温磨损表面上通过\"磨屑机械混合→热压\"的机制形成了连续的富石墨机械混合层,而对磨损表面起到良好的固体润滑作用,使得SiC和石墨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纳米碳管/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纳米碳管含量对复合材料硬度和稳态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形貌,并对其磨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随着纳米碳管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呈现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趋势,含质量分数为2%的纳米碳管复合材料硬度比铝增加约80%;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逐渐降低,磨损率先减小而后增大;含质量分数为1%的纳米碳管复合材料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而含质量分数为2%的纳米碳管复合材料以剥层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7.
8.
9.
采用SFT-2M销盘式摩擦磨损仪对马氏体钢进行干滑动磨损试验. 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显微硬度计对滑动磨损后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显微组织的变化随着接触载荷的不同,受到不同磨损机制的主导. 在相对较低接触载荷下,马氏体板条在磨粒磨损机制下发生弯曲;在高接触载荷下,马氏体板条在黏着磨损机制下形成梯度结构. 滑动磨损引发大量塑性变形,在材料内部产生高位错密度的几何必要边界(GNBs)和伴生位错边界(IDBs),导致层片结构的形成. 随着这两种边界数量的增大,层片间距减小,晶粒被分割为更小的晶粒,最终形成纳米层片结构. 相似文献
10.
莫来石纤维增强铝基合金复合材料在干滑动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MM-200型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以挤压铸造法制备的莫来石纤维增强的ZL109合金复合材料在干滑动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这种复合材料与45#钢对麻时的摩擦因数是随载荷的升高而减小,当载荷高于30N时,摩擦因数基本稳定为0.34.在载荷低于40N的情况下,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比ZL109合金的好,磨损主要是粘着磨损的磨粒磨损,而在载荷高于40N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反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管增强镍基复合镀层的形貌及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利用碳纳米管作为增强相制备了镍基复合镀层 ,并对其表面形貌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碳纳米管均匀地嵌镶于基体中 ,且端头露出 ,覆盖于基体表面 ;镍基复合镀层具有优良的耐磨性和自润滑性 ,可以显著改善金属表面的耐磨和减摩性能 ;复合镀层优良的耐磨和减摩性能归因于碳纳米管的超强超韧特性和自润滑性能 ,碳纳米管以网络和缠绕形态分布于复合镀层基体中 ,使复合镀层在摩擦磨损过程中不易脱落拨出 相似文献
12.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铁基Fe-30Mn-6Si形状记忆合金在滑动和滚动摩擦条件下的耐磨性进行研究,并与正火65Mn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铁基记忆合金在滑动摩擦条件下耐磨性较差,而在滚动摩擦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为正火65Mn钢的近3倍。这是由于在滚动摩擦条件下,作用在铁基形状记忆合金表面微突体的变形大部分为伪弹性变形,而在滑动摩擦条件下铁基记忆合金剪切强度低,更容易造成表面微突体的剥落从而产生严重磨损所致。研 相似文献
13.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耐磨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对比研究了淬火45钢、渗碳淬火20Cr钢和5种经等温淬火的球铸铁在干摩擦条件下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5种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耐磨性均优于2种淬火钢,并可大大降低摩擦副的总磨损量,加入少量的Mo有助于细化和增加组织中的下贝氏体,降低磨损量,多而细小的石墨球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耐磨性不利。 相似文献
14.
粉末冶金Cu-Fe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了 Fe 含量、施加载荷和滑动速度对粉末冶金 Cu Fe 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用电子显微镜和 X 射线能谱分析了 Cu Fe 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载荷和滑动速度对摩擦系数影响不大, Cu Fe 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 Fe 含量的增加略有增加;在低载荷下,随 Fe 含量的增加, Cu Fe 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提高;当载荷大于 200 N 时,含 Fe 量高的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反而降低;在低载荷高速滑动条件下,随滑动速度的增加, Cu Fe 复合材料磨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中使用电沉积方法在铜基表面分别制备了纯银镀层和纯银/银石墨复合镀层,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两种镀层的磨损性能和行为.研究表明:室温至120℃,纯银镀层磨损机理为轻微的黏着磨损,摩擦系数稳定在0.35~0.45左右,磨损率为3×10~(-14) m~3/(N·m)左右;240~480℃,镀层磨损机理为明显的黏着磨损,磨损率急剧增加,摩擦系数不稳定.纯银/银石墨复合镀层在室温至240℃的磨损机理为轻微的黏着磨损,平均摩擦系数在0.1左右,磨损率增加缓慢;当温度超过240℃时,由于抗高温石墨膜的破裂,出现了严重的塑性变形;480℃时,复合镀层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磨粒磨损,摩擦系数不稳定,磨损率达到46×10~(-14) m~3/(N·m),耐磨性优于纯银镀层. 相似文献
16.
时效处理对低溶质Cu-Cr-Zr合金力学和电滑动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销-盘式摩控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Cu-Zr-Zr合金的电滑动摩擦磨损试验,考察了时效处理对其力学和电磨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磨损表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Cu-Cr-Zr合金的损随时效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在500℃时达到最低值;随着时效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磨损率又开始增大,在电流作用下,合金的磨损机制主要有粘着磨损、磨粒磨损与电侵蚀磨损,在相同的摩擦磨损试验条件下,Cu-Cr-Zr合金的耐磨损性能明显优于Cu-Ag合金。 相似文献
17.
团球共晶体增强奥氏体钢基自生复合材料的干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PX—2000型主轴盘—销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团球状共晶体增强奥氏体钢基自生复合材料(EAMC)的干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根据EAMC的磨损量随载荷变化的关系,可以将其磨损划分为轻微磨损、严重磨损的过渡阶段和严重磨损等3个阶段,前2个阶段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而第三阶段的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同基体合金奥氏体中锰钢相比,在中、低载荷下,由于硬质相团球状γ (Fe,Mn)3C共晶体强化高韧性奥氏体基体具有基体和增强相的双重特性并发生二者的强韧性耦合,因此EAMC的抗磨性能优于基体合金;在高载荷下,剥落的共晶体使磨损表面产生局部变形,降低氧化激活能,使得EAMC的耐磨性降低.团球共晶体增强相可以有效减小试盘和试销的热量线扩散长度,增大摩擦热的散失空间,从而降低摩擦表面温度;此外,团球共晶体有利于EAMC在较高温度下依然保持室温时的强度,故EAMC发生严重磨损的外载荷高于基体合金奥氏体中锰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