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DMF及DMSO中用循环伏安法、现场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及现场FT-IR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含多个氧化还原中心的卟啉化合物[四(对-硝基苯基)卟啉合钴(Ⅱ)]的氧化还原性质。指出该化合物的第一步氧化或第一步还原为中心金属钴失去或得到1个电子;第二步还原为卟啉环meso位的4个对硝基苯基上的硝基在同一电位下各得1个电子,形成相应的阴离子自由基;第三步还原为卟啉环得到1个电子,但该步反应不可逆。同时发现硝基与卟啉环及中心金属钴之间存在分子内电子相互作用,而4个硝基取代基之间未发现分子内电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F-的轴向配位对(TPP)Co电化学氧化还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卟啉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行为受轴向配位作用的影响很大[1-5]。通过循环伏安跟踪的阴离子滴定可以细致地考察此影响过程,但至今很少见文献报道[4,5].我们曾研究了Br-和Cl-存在时,(TPP)Co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的卤离子对(TPP)Co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程度有相当大的差别[6,7].本文以循环伏安跟踪的F-滴定和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F-的轴向配位效应对(TPP)Co在1,2一二氯乙烷中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1试剂与仪器1,2一二氯乙烷(DCE,北京化工厂,分析纯),在CaH。上分馏纯化后使用,四丁基高… 相似文献
3.
以卟啉环为配体的金属卟啉配合物具有特殊的光、电、磁及生物功能.在卟啉骨架的吡咯环上引入拉电子基团如CN或Br等,能改变卟啉的氧化还原电位;当有PhIO、H2O2、NaOCl、RCO3H等氧化剂存在时,这类卟啉衍生物可作为有机环氧化的催化剂.因此对环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现场透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高氯酸四苯基卟啉合锰(Ⅲ)在二氯乙烷溶液中电极氧化还原的机理,发现了红外及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的证据,表明该锰(Ⅲ)卟啉的第一步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发生在金属中心上,生成锰(Ⅲ)卟啉,而第一步氧化反应是发生卟啉环上,生成锰(Ⅲ)卟啉环阳离子自由基。 相似文献
5.
6.
7.
设计合成了一种由卟啉与二茂铁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四(对-甲酰基二茂铁-3-乙氧基)苯基卟啉化合物(Fe-PH2),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紫外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证实所合成的为目标产物. 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该卟啉体系内部给受体之间在基态下存在弱的相互作用, 而在激发态下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连接4个二茂铁基的Fe-PH2具有更丰富的氧化还原性质. 相似文献
8.
9.
四(对-癸酰氧基)苯基卟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红外光声光谱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合成出相变温度较低、相区宽的卟啉液晶5,10,15,20-四(对-癸酰氧基)苯基卟啉[简称TDPPH2]及其Mn(Ⅲ),Fe(Ⅲ),Co(Ⅱ),Ni(Ⅱ),Cu(Ⅱ),Zn(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声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摩尔电导等分析方法表征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并用DSC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配体及其锌配合物的液晶行为.测试并研究了配体及其配合物在3600~190cm-1范围内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对其主要谱带进行了经验归属. 相似文献
10.
11.
合成了5,10,15,20-四(对-十八酰氧基)苯基卟啉及其Mn(Ⅲ),Fe(Ⅲ),Co(Ⅱ),Ni(Ⅱ),Cu(Ⅱ)和Zn(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这7种卟啉化合物在3600~190cm-1范围内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对主要谱带进行了经验归属.结果表明,3318.0及968.4cm-1处的吸收谱带分别是四(对-十八酰氧基)苯基卟啉N-H键的伸缩振动和面内弯曲振动,生成配合物后这些谱带消失.243cm-1附近的吸收谱带是M-N键伸缩振动和卟啉环变形振动的复合振动,321cm-1附近的吸收谱带是M-Cl键的伸缩振动,金属敏感带出现在1350,1018,995,802,740,632和232cm-1附近. 相似文献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