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铸造铝青铜合金Cu-14Al-4Fe-Mn的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新型高强度、高耐磨性铸造铝青铜合金Cu-14Al-4Fe-Mn(代号HSWAB)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形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合金磨损表面形貌,探讨了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HSWAB合金在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及磨损机理存在明显差异.在干摩擦条件下,合金中脱落的硬质点及氧化物等磨粒导致较为严重的磨粒磨损,摩擦系数高、磨损率大,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粘着磨损、氧化磨损及疲劳磨损.在油润滑条件下,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显著降低,疲劳磨损和氧化磨损受到抑制,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Cu-14Al-4Fe-Mn合金在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系数低达0.08,磨损率低达3.7×10-6g/m,是一种优良的耐磨材料. 相似文献
2.
锡青铜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利用粉末冶金工艺设计和制备了新型润滑材料——锡青铜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磨损表面形貌,进而探讨了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锡青铜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优异,且偶件损伤轻微;所研制的锡青铜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优于目前国内常用的金属润滑材料555铅青铜、6501锡青铜以及进口多层金属润滑材料;锡青铜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的优异减摩抗磨性能取决于其特殊的梯度结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Fe-Ni-P合金镀层与45#钢,GCr15轴承钢,QSn6.5-0.4磷锡青铜,1Cr18Ni9Ti不锈钢,Cr猎层或Ni-P镀层分别组成摩擦副时在边界润滑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Fe-Ni-P合金镀层与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组成摩擦副对摩 时容易产生粘着,磨损量和摩擦因数都比较高,而且配副材料的抗擦伤临界载荷也很低,以Fe-Ni-P合金镀层分别以其它5种 相似文献
4.
锡青铜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的摩擦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栓-盘式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于常温干摩擦条件下,对锡青铜轴承和镶嵌固体润滑剂(PTFE和石墨等复合物)的锡青铜轴承进行了摩擦学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固体润滑剂嵌入量不同的镶嵌轴承的摩擦系数都明显降低,耐磨性均比对照轴承的高2个数量级,其中以固体润滑剂嵌入面积分数为30%的轴承的摩擦磨损性能最好.利用X射线微区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仪等,对磨损表面和磨屑的形貌、表面转移膜和元素的面分布等作了观察与分析,指出摩擦界面,尤其轴承金属摩擦表面固体润滑剂转移膜的形成是提高轴承性能的关键,锡青铜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以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要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5.
两类聚合物合金摩擦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合物共混技术研制了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聚苯硫醚这2类聚合物合金,并对它们的摩擦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磨屑和磨损表面作了观察,对聚合物合金的磨损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聚四氟乙烯质量分数的增大,二元聚合物合金的摩擦因数的磨损质量损失都明显降低,当聚四氟乙烯的质量分数高于15%后,其摩擦学性能趋于稳定;聚苯硫醚的质量分数增大对三元聚合物合金摩擦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固溶及不同时效状态AA2099铝锂合金的力学性能、摩擦学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随时效时间的延长,摩擦系数先降低后升高,时效35 h时摩擦系数最低(0.137);磨损量单调减少,时效96 h合金的磨损率最低,为1.7×10–3 mm3/(N·m).固溶态和不同时效态的AA2099铝锂合金主要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摩擦产物对摩擦系数有重要影响,时效35 h的合金摩擦产物分布均匀且连续,具有良好的减摩作用;合金的力学性能与磨痕浅层结构稳定性共同影响合金的磨损率,时效时间小于35 h,合金表面易形成发生剥落的结构,磨损量变化与传统认为的H/E变化不符,但随时效时间进一步延长,剥落减少,磨损量与H/E变化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锡青铜基自润滑材料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采用粉末冶金自由烧结工艺制备出锡青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对该类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摩擦磨损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固体润滑剂角度就其室温与450℃自润滑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类材料在室温至450℃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与磨擦磨损特性。XRD分析结果显示:在室温下磨损表面形成的含石墨、Pb和SnO2的复合膜是其具有润滑性能的主要原因;在高温下则由石墨、Pb2O3和CuO组成的复合膜起主要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8.
苯并噻唑衍生物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所合成的苯并噻唑衍生物添加剂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观察分析了磨斑表面的形貌和元素化学状态。结果表明:苯并噻唑氨基甲酸衍生物添加剂可以显著改善菜籽油的减摩抗磨性能和承载能力;含上述添加剂的菜籽油在摩擦过程中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了含菜籽油甘油酯、有机硫化物、硫酸亚铁等的边界润滑膜,从而改善了菜籽油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10.
陶瓷摩擦学研究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本文综述了陶瓷摩擦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从干摩擦和润滑两个方面总结了氧化物陶瓷(Al_2O_3、ZrO_2)和非氧化物陶瓷(Si_3N_4、SiC)的摩擦磨损性能、磨损机理以及影响摩擦磨损性能的若干因素,并且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课题。 相似文献
11.
摩擦学的三个公理 总被引:61,自引:14,他引:47
讨论了摩擦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基础学科,摩擦学在继承摩擦、磨损和润滑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没有建立与摩擦、磨损和润滑相比有所发展且与自身的定义和性质相适应并可以支持自身独立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提出摩擦学中存在3个基本公理:即第一公理——摩擦学行为是系统依赖的;第二公理——摩擦学元素的特性是时间依赖的;第三公理——摩擦学行为是多个学科行为之间强耦合的结果,由这些公理可以推导出一系列定理和相应的系,同时还讨论了用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描述含有摩擦副的系统的特性的方法,并给出了应用举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Al-Si-Cu合金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及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与铸态合金相比,T6态合金的晶粒最为细小,Si、Al2Cu和Al Fe Mn Si第二相尺寸变小、变圆整且分布均匀,其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最好.当载荷小于500 N时,T6态和铸淬态合金的耐磨性能相当,二者表现为磨粒磨损;载荷为500~1 000 N时,Si相受水平方向塑性流变应力作用均匀分布在磨面表面,改善了润滑效果使摩擦系数降低,虽然开始向黏着磨损机制转变,但合金仍保持了较好的耐磨性能;载荷大于1 000 N时,Si相和Al2Cu相周围出现了微裂纹和严重的撕裂状的塑性变形,摩擦系数增大,逐步向剥层磨损转变,合金耐磨性能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PTFE及UHMWPE改性PA6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四氟乙烯(PTFE)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改性的两种聚酰胺6(PA6)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PA6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并对其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单一润滑剂改性,添加量相同时,PTFE比UHMWPE改性的PA6复合材料具有更优的摩擦学性能;使用复合润滑剂改性时,PA6复合材料获得了比使用单一润滑剂改性时更好的摩擦学性能;添加不同种类的固体润滑剂,PA6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14.
边界润滑条件下丁腈橡胶—金属磨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矿物油润滑下丁腈橡胶-金属的磨损机理进行了研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橡胶及金属磨损表面形貌及其元素化学状态的变化,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了橡胶表面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丁腈橡胶在应力集中处发生分子链断裂,形成高活性大分子自由基,大分子自由基与活化的金属发生力化学反应,生成金属-聚合物膜;同时,矿物油在金属表面还产生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膜。其与金属-聚合物膜在剪切力或磨屑 相似文献
15.
使用真空电弧熔炼技术制备了Al0.2Co1.5CrNi1.5Ti0.5Mox(x=0.0, 0.1, 0.2, 0.3, 0.4)高熵合金,研究了Mo含量对该高熵合金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 Al0.2Co1.5CrNi1.5Ti0.5高熵合金由FCC相和有序AlNi3相组成,Mo元素添加后促进形成σ相.较大原子半径的Mo元素引发的晶格畸变效应和σ硬质相析出引起的第二相强化效应赋予高熵合金优良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随着Mo含量的提高,合金的硬度增加了40.4%,屈服强度增加了32.1%.对该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究,发现Mo元素的添加显著改善了高熵合金的摩擦学性能,尤其是当Mo的摩尔比为0.4时,高熵合金室温磨损率为2.62×10-6 mm3/(N·m),800℃时的磨损率为6.23×10 相似文献
16.
外加电场对边界润滑条件下钢-钢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钢-钢(SUJ2/S45C)摩擦副在不同润滑剂润滑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外加电场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电压,特别是改变电压极性可使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发生很大变化,而电场及其极性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效果取决于润滑剂及边界润滑膜的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