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膏盐沉积环境浅成烃类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江汉盆地第三系潜江组生油岩、原油作了较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膏盐沉积环境浅成烃类具有下列特征:(1)生油岩抽提物较高的转化率和中等的烃转化率;(2)较高的沥青质、非烃含量;(3)高硫原油是浅成原油的重要一类原油;(4)烷烃生物标志物具有高植烷、高伽玛蜡烷、正构烷烃偶奇优势或奇偶优势的特征;(5)芳烃生物标志物存在四种类型;(6)烷基苯有明显的偶奇优势。综合浅成烃类的特征认为应重视膏盐沉积环境的浅层勘探。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色谱-质谱分析了美国南佛罗里达盆地Sunnliland原油和油源岩抽提物中的噻吩类化合物,并将它们与源自页岩的原油进行了对比,发现源自碳酸岩与页岩的原油有着不同的噻吩类化合物分布。结合其他地球化学参数,如:正烷烃、甾烷和萜烷,噻吩类化合物将是很有用的油-油和油-源对比工具。  相似文献   

3.
1原油的生物降解现象 陆梁油气田原油可按饱和烃色谱图上正构烷烃的完整程度和m/z 177质量色谱图上25-降藿烷的存在与否,分为3类.第1类:饱和烃分布完整,不存在25-降藿烷,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X4段;第2类:饱和烃分布完整但存在25-降藿烷,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X1段;第3类:饱和烃分布差异较大,从仅缺损部分低碳数正构烷烃到几乎完全缺损正构烷烃,而且存在25-降藿烷,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原油中25-降藿烷的存在,表示了该原油曾经遭受过"严重"级别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4.
原油饱和烃指纹的内标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内标法建立了原油中正构烷烃、生物标志物(甾、萜烷类)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组分定性定量方法。讨论了柱层析分离能力。结果表明,所有饱和烃组分均流入第一部分流出液F1中,分离能力较为满意。对48种甾、萜烷类生物标志物组分以及姥鲛烷、植烷和正构烷烃等进行了定性确认,定性化合物数量多,信息量大,易于据此进行可靠的油指纹分析鉴别。32个正构烷烃组分相对标准差为1.2%~7.4%;45个生物标志物组分相对标准偏差为2.5%~9.2%。分析精密度较好,满足油指纹鉴别需要。正构烷烃回收率为73%~116%;生物标志物为84%~106%;回收率结果较为满意。正构烷烃方法检出限为7.0μg/g;生物标志物为0.65μg/g,满足原油样品分析要求。通过本方法对自不同和相同平台的原油样品进行饱和烃浓度分析,并采用浓度数据进行鉴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5.
夏文杰  董汉平  俞理 《化学学报》2011,69(12):1483-1490
铜绿假单胞菌WJ-1是从蒙古林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能够以原油为唯一碳源, 通过合成某些代谢产物增加其环境竞争力和存活率的烃降解菌. 用氯仿从WJ-1LB培养液中萃取绿脓素, 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得该物质为1-羟基吩嗪. 通过在原油培养基中加入和未加入0.2 g/L绿脓素, 培养32 d来研究绿脓素对烃降解菌群T2的群落结构和原油降解能力的影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分析结果表明: 在32 d的原油降解中, 含有绿脓素的培养液中T2菌群多样性减少. 气相色谱和棒薄层层析分析得: 含有绿脓素的培养液中原油的芳香族烃等非烃类和正构烷烃中长链组分的降解率比未加入绿脓素的要低.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不同菌体的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与活性不同, 引起对绿脓素抗性的差异. 可见绿脓素对烃降解菌群的结构和原油降解能力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功成  谭镇 《应用化学》1989,6(4):50-53
地质体内古生物遗体的某些成分,经长期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演变成某些稳定的、特征性的化合物,地球化学上称为生物标志物(biological markers或biomarkers),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它们的生物前身物的对比可用于研究沉积环境、古生态特征,特别可为石油的成因、迁移,油源对比,地质模拟实验等提供重要依据。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烷等都是石油、煤和近代沉积物中已知的生物标志物.前文报道了4α-甲基-5α-胆甾烷,  相似文献   

7.
低温氧化对原油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空气与原油在油藏温度和一定压力下低温氧化过程的模拟实验,对反应前后气体与原油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低温氧化反应后原油芳烃含量减少,胶质含量增加,饱和烃含量和沥青含量基本不变,正构烷烃轻重组分比增加;原油黏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Ⅱ.单烯烃烯烃及其再加工我们知道在粗的石油原油或天然气内并不含烯烃,但在各别石油馏分热裂可以副产它们。还应指出,用一氧化碳和氢反应合成碳氢化合物时也大量生成有这样的极富于反应的碳氢化合物。现在热裂法是烯烃工业制备及再加工的主要来源。石腊碳氢化合物分裂为低级烷烃或烯烃的反应须在高温进行,全部热裂时可用也可不用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原油组分低温氧化机理和反应活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原油和原油组分低温氧化的机理,通过实验进行了不同油品低温氧化反应,考察了氧化反应前后原油族组成的变化,并研究了单组分(正十六烷、蜡、蒽、沥青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低温氧化速率和反应活性,得出了不同原油组分的低温氧化反应的活化能。结果表明,稠油较轻质油有更好的氧化反应活性,在较低温度下稠油更容易被氧化,原油中不同组分及含量是影响氧化反应活性和氧化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重组分的沥青质和长链烷烃在低温下(70~90℃)氧化活性较高,正十六烷和蒽反应活性较之重组分低。揭示了原油组分低温氧化反应机理以及不同组分氧化反应活性的区别,为油田注空气工艺方案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油田形成中石油运移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石油和岩石之间在非烃、沥青质、甾烷和萜烷组成上的差别,揭示了克拉玛依油田形成中鲜明的运移地球化学现象。对油源区与油田之间深井中欠压实带和烃类亏损现象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油气运移的条件。结果表明,油气经长距离侧向运移,而后在大型隆起带上聚集起来,并沿克-乌大断裂重新分配,是这个大油田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