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基于多透镜组近轴隐形条件,应用图像交叉法求解了四透镜组和五透镜组的隐形距离,并根据计算结果搭建了透镜组实验,对隐形范围进行了测量,讨论验证了计算结果.最后,采用COMSOL模拟了多透镜组在平行光下的几何光路图,进一步讨论了不同透镜间隐形范围,其结果与实验测量以及理论计算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
光学设计利用空间光线追迹的中间量计算象 差分布的矢量代数方法双目镜光学仪器中杂散光抑制技术的探讨具有透镜中心误差光学系统的光线 追迹方法组合光孔技术摄影科学的进展机械补偿型变焦镜头的分类及新型 变焦镜头的近轴分析透镜球心偏差的拟定透镜偏心模拟Tl一59可编程序计算器在光学设计 中的应用理想光组的位相变换性质一个在Bx一1机运行的大容量光学 计算程序最佳参考球确定无限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球对称折射率平方分布平板透镜的 三级象差系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校正象差方法一 法双线图光盘存贮系统的物镜有旋转对称象差的双筒物镜…  相似文献   

3.
自聚焦透镜离轴耦合损耗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国华  向清 《光子学报》1997,26(1):71-75
利用光线光学的原理分析了自聚焦透镜的光学性能,提出了求解自聚焦透镜离轴耦合损耗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一模型计算出了单模光纤与自聚焦透镜离轴耦合时的耦合损耗与模向距离的关系曲线,为自聚焦透镜离轴耦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通过微透镜阵列通光孔径的光束在不同条件下的填充问题,利用填充因子来表征微透镜阵列系统光瞳位置处光束的填充率,并分析其对系统探测距离、点扩散函数和光学传递函数的影响。基于近轴光学模型,构建了快速计算微透镜阵列扫描光学系统填充因子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一种系统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设计了微透镜阵列扫描光学系统,所设计系统的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表明该系统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在非相干光源下利用轴棱锥产生的无衍射光束成像系统.基于衍射积分理论与点扩散函数推导出成像系统分辨率的表达式,利用光学软件对无衍射光束成像系统的初始结构模型进行仿真,并以蓝光LED作为光源,将条纹状物体、透镜组以及轴棱锥等光学元件组合为成像系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即非相干光源无衍射Bessel光束成像系统利用无衍射光束的特性能够提高成像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两个带球差的球面透镜进行胶合,通过对其像差的控制与优化,设计出一个类似轴棱锥的双透镜系统即透镜轴棱锥,它可以产生具有贝塞尔光主要特性的光束。与轴棱锥相比,它具有加工容易、制造成本低和孔径大等优点。利用光学设计软件模拟了平行光经过透镜轴棱锥产生贝塞尔光的演变过程,并从实验上对光沿光轴传播时在不同距离z处的贝塞尔光的光斑进行了拍摄,理论分析与实验吻合。  相似文献   

7.
唐先柱  钟德镇  简廷宪  陆建钢  谢汉萍 《物理学报》2013,62(17):174210-174210
针对当前液晶透镜盒间隙测试存在的难题, 文中提出采用线偏振干涉法测试方法, 采用光强均匀分布的单色光入射, 检偏器的偏光轴方向与起偏器的偏光轴垂直或者平行, 液晶透镜的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与起偏器偏振轴夹角为45°, 此时干涉条纹亮暗差别最明显. 利用液晶透镜中心保持预倾角不变的透过率以及其他位置透过率最大值来计算液晶透镜的盒间隙, 该方法简单、可靠, 因采用光学手段测试, 其精确度相对较高. 关键词: 液晶透镜 盒间隙 线偏振光干涉 透过率  相似文献   

8.
林志立  胡建东 《光子学报》2006,35(9):1392-1396
利用几何光学方法研究了由左手性介质制成的简单透镜的光学特性.推理分析了左手性介质透镜处球形界面的负折射规律,并依此表明了常用光学公式仍适用于左手性介质.指出了左手性介质透镜相对于用传统介质制作的普通透镜所具备的固有优点,最后证实了利用单块左手性介质透镜即可完全消球差,并相应提供了零球差左手性介质透镜的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9.
新型锥透镜产生局域空心光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前安  吴逢铁  郑维涛  马亮 《物理学报》2011,60(9):94201-094201
首次提出产生局域空心光束(Bottle beam)的另一类新型锥透镜模型.讨论了凹凸两种模型,分别是在传统轴棱锥的底部磨削和胶合圆台结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平面波正入射新型凹锥透镜可产生单个Bottle beam,正入射新型凸锥透镜可形成具有周期性的Bottle beam.通过几何光学分析了产生Bottle beam的原理,计算了Bottle beam的相关参数.由衍射积分理论分析和模拟了新型锥透镜后的光强分布特性,所得分析结果与几何光学分析基本符合. 关键词: 新型锥透镜 Bottle beam 轴棱锥 Bessel光  相似文献   

10.
依据几何光学和非成像光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大尺寸近焦点非球面透镜的大功率LED均匀光源设计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根据选定参数的LED通过几何光学理论初步设计非球面透镜参数,然后在ZEMAX软件中对非球面透镜参数进行基于评价函数的优化,得到焦距76.79 mm、直径为200 mm的非球面透镜。将非球面透镜导入TRACEPRO软件建模并进行光线追迹仿真,根据仿真结果获得最优透镜参数进行加工和下一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均匀照明系统可以在60 cm处实现发散角±8.53°的均匀照明,光斑均匀性达到95.82%。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新型单机数字立体电影双通道放映系统,利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与人工构造相结合的方法,成功设计了一款单机数字立体电影双通道放映镜头。镜头采用特殊的离轴、三轴结构和折射式光路,由前组和后组两分结构体组成,前组包括6组7片球面透镜,后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对称的3组4片球面透镜结构组成。镜头参数为:总长243.87 mm,最大口径93 mm,焦距20.23 mm,全视场角36°,相对孔径1/2.01;后组两副光轴的间距为8.2 mm,工作距为37.8 mm。镜头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结构简单、成像质量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二维光学沃尔什—哈特曼变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岩松 《光学学报》1989,9(12):078-1084
从光学变换的基本方程出发,分析了变换所需的空间横向调制型全息透镜的相位误差,提出用计算机产生全息图和光学全息相结合的方法产生高精度的二维变换全息透镜.在实验上实现了二维32序的光学沃尔什-哈特曼变换,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一致.  相似文献   

13.
棱镜分光光谱仪的光学系统设计与光谱特性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设计了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和离轴校正透镜棱镜分光成像光谱仪两种光学系统.在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型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仅采用一个色散棱镜,避免了大口径同心透镜;有效校正了大视场像差,色散非线性修正效果显著.通过调节离轴角和光谱仪的焦距控制了畸变,补偿了与波长相关的狭缝弯曲,减小了残余像差,并降低了整个光谱仪工程实施的难度.从工程合理性、加工可实现性和光学性能等方面比较了两个系统的特点,推导和给出了光谱分辨率和狭缝弯曲的计算结果.从设计结果看,改进型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的传递函数最小值大于75%,而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的最小值只大于60%.从加工难易程度看,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采用一个接近Φ200mm的石英透镜,其透射材料远不如改进型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透镜材料的均匀性和面形准确度高,而且大口径透镜大大增加了制备难度和成本.从工程布局看,改进型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充分考虑了与机械结构的匹配,狭缝与第一面反射镜的轴向距离较合理.从光谱特性看,两个光学系统的光谱分辨率结果基本接近,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光谱弯曲结果略好于离轴校正透镜结构.因此,综合比较得出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是最佳的选择方案,该系统可应用在短波红外波段的光谱成像的遥感探测.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和离轴校正透镜棱镜分光成像光谱仪两种光学系统.在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型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仅采用一个色散棱镜,避免了大口径同心透镜;有效校正了大视场像差,色散非线性修正效果显著.通过调节离轴角和光谱仪的焦距控制了畸变,补偿了与波长相关的狭缝弯曲,减小了残余像差,并降低了整个光谱仪工程实施的难度.从工程合理性、加工可实现性和光学性能等方面比较了两个系统的特点,推导和给出了光谱分辨率和狭缝弯曲的计算结果.从设计结果看,改进型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的传递函数最小值大于75%,而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的最小值只大于60%.从加工难易程度看,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采用一个接近Φ200 mm的石英透镜,其透射材料远不如改进型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透镜材料的均匀性和面形准确度高,而且大口径透镜大大增加了制备难度和成本.从工程布局看,改进型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充分考虑了与机械结构的匹配,狭缝与第一面反射镜的轴向距离较合理.从光谱特性看,两个光学系统的光谱分辨率结果基本接近,离轴全球面成像光谱仪光谱弯曲结果略好于离轴校正透镜结构.因此,综合比较得出离轴校正透镜光谱仪是最佳的选择方案,该系统可应用在短波红外波段的光谱成像的遥感探测.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微透镜阵列成象式投影光刻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崔崧  高应俊  阮驰  郝爱花 《光子学报》2002,31(6):769-773
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入手,系统地研究了微透镜阵列的形成原理和制作工艺,分析了微透镜阵列的面形结构,得到了联系微透镜阵列矢高与制作工艺参量的经验公式.并且将四片微透镜阵列耦合,形成一个深紫外光刻的1:1成象的多孔径微小光刻系统.从几何光学理论出发,分析了这个光刻系统综合成象的特点,讨论了这种光刻系统的光学性能,并给出了实验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光探针技术的自聚焦透镜光斑测量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扫描探针显微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基于光学纤维探针技术的自聚焦透镜光斑测量方法,介绍了实验系统的构成和测量原理、光学探针的制作和软件控制技术,并且以日本产NSG自聚焦透镜为样品进行了光斑测量和分析.所得结果对于评价自聚焦透镜的成像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使用全息透镜作色散和聚焦元件的摄谱仪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陶世荃  凌德洪 《物理学报》1984,33(3):285-293
采用单一离轴型全息透镜兼作色散和聚焦元件,可以制成简单紧凑的摄谱仪器。本文讨论了记录全息透镜的最优方案,估计了这种仪器的性能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基于Placido盘的角膜地形图仪中图像的有效采集,根据人眼角膜的特点以及所选用的CCD面阵参数,设计了一套对称式消色差物镜及准直照明透镜系统。利用初级像差理论及PW法计算成像镜头的初始结构,根据近轴光线追迹公式计算准直照明透镜参数,利用Zemax光学软件进行系统优化。成像镜头结构由2组4片镜片组成,有效焦距为20mm,后工作距离为19.2 mm,相对孔径为1/3,全视场角为8°,光学总长控制在20 mm以内。在镜头分辨率66lp·mm-1处,所有视场的调制传递函数值均大于0.3,全视场畸变量小于0.5%。该系统具有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易加工、成本低、成像质量好等特点,其性能很好地满足了整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强激光作用下非热平衡状态光学元件的热透镜效应.对在强激光作用下的光学元件的透射激光方向角进行了时序观测.实验发现,光学元件在达到热平衡状态之前,其热透镜效应呈现某种波动起伏的特征,对此现象提出了初步解释,并指出其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透镜组的基点在几何光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平行光束中不同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组后的出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了透镜组像方节点到测节仪转轴不同距离时的成像规律和用测节仪测量透镜组基点的方法,以加深对透镜组基点的理解和用测节仪测量透镜组基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