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
柏诺兹是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同穆勒“独辟蹊径,索传统的超导体,而是从金属氧化物陶瓷中找到了高温超导体。他们发现La-Ba-Cu-0系统中存在着临界温度高达35K的超导电性。他们的发现得到其他实验组的证实。各地闻风而动,竞相制造和测试各种样品,掀起了一个超导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45
迪尔赫亚和他哥哥在德国学习矿物学,后来都成了维尔纳理论的信徒。1782年他们到了瑞典,师从伯格曼,并拜访了舍勒针。他们分析了一种在开采锡时获得的称做钨锰铁矿的矿物,于1783年从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称做钨。这种金属瑞典语称做Tungsten,意思是“重石头”。舍勒研究过含钨矿物,但未发现这种新金属。迪尔赫亚兄弟后来都被派遣到拉丁美洲(当时在西班牙统治下)去管理矿业。他的哥哥死于现在的哥伦比亚,他在墨西哥却干得很出色,一直在那里生活到墨西哥取得独立,而后又回到西班牙。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5
西格班1911年在隆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14年开始研究X射线。他研究出一种方法,可准确地测定各种元素产生的X射线的波长。用这种方法,西格班发现了同莫塞莱曾研究过的那种标识X射线相比透射力较小而波长较长的若干组X射线。简而言之,他发现了为每一种元素所特有的X射线光谱。对于玻尔B36等人认为各种原子内的电子以“壳层”状态分布的观点,这一发现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36
库珀于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起受聘在布朗大学工作。巴丁同他和施里弗一起提出了一种超导理论(BCS理论,以他们3人姓氏的第一字母命名),它已为人们所接受。在这种理论中,电子会成对地运动。这种成对的电子被称为“库珀电子对”,以作为对他的褒奖。他们三人共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肇中的父亲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家人曾回故国并定居台湾。1956年,丁肇中也当上了留学生,并且也在密执安大学读书。1962年,他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7年又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职。1974年,丁肇中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粒子J/ψ。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7
赖尔是内科医生的儿子,二战后在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任研究员,研究射电天文学。当时编的射电源表,最新的一份是“剑桥第三(射电源)表”,对发现类星体至关重要,所以人们最初发现的那些类星体命名时都冠以“3C”字样,意为“剑桥第三表”。他为了提高射电望远镜“观看”射电源的灵敏和精确程度,设计了一套被称为“孔径综合”的系统。他利用两台射电望远镜,并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76-76
赫威什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1967年,赫威什把2048个无线电接收设备布置在18000平方米的一块地上,搜捕恒星射电发射强度的快速变化。7月,研究生贝尔就注意到来自织女星和河鼓二这两颗恒星中间某处的无线电波辐射爆发——这些爆发的时间间隔远比预期的短得多、也远比预期的规则得多。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71
哈密顿是律师之子。他没进过学校,几乎都是靠自学。他也是位业余诗人。12岁时就对牛顿№的《原理》感兴趣。他自修数学,在17岁时,发现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中的数学错误,从而使天文学家大为惊异。22岁时被任命为都柏林的三一学院的天文学教授。哈密顿对分析力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1834年建立“哈密顿原理”,使各种动力学定律都可从一个变分式推出,并使人们看到了力学和几何光学的相似之点,后来发现这一原理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推广到电磁学等。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6
佩林1897年获得博士学位。1910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在这里工作了30年,192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895年,佩林证明,当阴极射线到达一个圆筒上时会给圆筒带来大量的负电荷,从而证明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物质组成的,因此必然是粒子而不是波。紧接着,汤姆孙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质量,比原子小得多。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6
汤博年青时家里很穷,不能送他上大学。但是年轻的汤博被天文学强烈地吸引住了,1929年他在洛厄尔天文台作助手。在那里,寻找海王星之外的外星的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汤博以全副精力着于着手进行这项工作。1930年2月18日,汤博辛勤地比较了差不多一年以后,发现双子座有一颗“恒星”忽隐忽现。从它运动缓慢的样子,确信它在海王星外边。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1
西博格是一位机械师的儿子,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受教育。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1940年,西博格参加了麦克米伦领导的有关超铀元素的研究工作,分离出钚来。1941年麦克米伦离去,他详细地研究了镎93和钚94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944年,他们发现了镅和锔。前者的命名是为了赞誉美国(America)。后者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6-136
卢瑟福因对衰变的研究成果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认为物理学不会再有什么新进展了,然而不到3年,卢瑟福成功地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分支——放射物理学。他发现钍及其化合物衰变成一种气体,接着再衰变为一种未知的“放射性物质”。1902年,他提出放射现象乃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原子自发地衰变为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原子的过程。他连续作出过重要发明,例如他在1903年说明α射线可被电磁场偏转;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75
赫兹第一个播出并接收了无线电波。1880年在赫姆霍兹指导下以优异成绩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3年开始研究麦克斯韦姻的电磁理论。1885-1889年任卡尔斯鲁厄工业学院物理学教授时,在实验室产生了无线电波,测量了波长和速度。他指出无线电波的振动性及它的反射和折射的特性,与光波和热波相同。结果他确凿无疑地肯定:光和热都是电磁辐射。1889年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在该校继续研究稀有气体的放电。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27
他曾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柏林受教育,并于193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布劳恩少年时期博览了科幻小说,从而对火箭产生了兴趣。1930年,他参加了德国科学爱好者小组,他们进行了各种火箭的试验。1932年,德国军队接管了火箭试验计划。次年,希特勒上台,并于1936年着手建造火箭研究中心。1940年,布劳恩参加了纳粹党。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9-149
1930年末,泡利为了在β衰变中保持能量和角动量守恒,曾假设存在一种名叫中微子的粒子。中微子不带电,和物质的作用非常微弱。但这个假设一直没有得到实验证实。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等在核反应中发现了中微子,首次证实了泡利的假设。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61
加博尔1927年获德国博士学位。希特勒当政后,他被英国伦敦大学被聘为教授;1967年到美国。他在英国研究过电子显微镜,并萌生了全息摄影的概念。在普通的摄影术中,是一束光被物体反射后落到底片上,此光束的一个截面被记录下来,成为该物体的二维图像。如果一束光不是单一行进,而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射到物体上被反射——这样,物体上的各种不同状况都在反射光中体现了出来,另一部分则由一面平面镜子反射开。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1-111
莫诺出生于巴黎,1928年进入巴黎大学生物系,1941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在摩尔根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二战后,入巴斯德研究所工作。1953年任该所生物化学部主任。他的主要贡献是阐明了基因的表达和调控。1961年他和雅各布共同发表的《蛋白质合成的遗传调节机制》一文,足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们提出:诱导酶的活力改变,不是酶活力水平的调节,而是酶蛋白合成水平的调节。一个代谢途径中,有关的酶的结构基因时常在表达上是协同的。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60
富兰克林(R)出生金融家家庭,194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947-1950年期间,在巴黎的一所实验室学会了X射线衍射技术。自1951年起,她去威尔金斯手下研究脱氧核糖核酸(DNA)。她细心拍摄了脱氧核糖核酸在不同温度下的各种X射线照片,发现照片总是表明脱氧核糖核酸具有螺旋形分子结构。此外,她还判明磷酸基团一定位于该螺旋结构的外侧。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50
埃克特于1941—1946年间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在该校结识了莫奇利,他们一起设计了最早的电子计算机——1946年的“埃尼亚克”(电子数学积分计算机)和1951年的“尤尼瓦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这两台计算机很快就被淘汰了,但它们引起了一场技术变革;这场变革的速度很可能是以往所有技术变革都无法相比的,使得世界变得不可复识。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2
1919年魏尔塔南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曾赴德国、瑞士和瑞典深造,1924年参加赫尔辛基大学的教学工作。在20世纪20年代期间,魏尔塔南研究绿例料的保存方法。他发现,如果把饲料进行适当的酸化,那么就能阻止变质的各种反应,而饲料的营养价值并没有任何损失。这种方法对于在漫长冬季里喂养牲口是十分经济的(在像斯堪的纳维亚那样寒冷的北方地区这是一个考虑的要点);当然,这对于人类的营养也是有益的。1945年魏尔塔南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