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压气机转子三维紊流流场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低速大尺寸压气机试验台上,用单斜热丝、高频压力探针及由旋转四坐标全电动探针位移机构带动的五孔气动探针,测量了单级压气机转子出口和单转子压气机叶片通道尖区在不同流量状态下三维平均和亲流流场。设计状态,叶尖泄漏涡的发展及其与端壁附面层的交混决定了尖区的流动特性。小流量状态,叶片吸力面附面层增厚,近失速状态尖部吸力面附面层发生分离,吸力而附面层内径向潜移强烈,叶尖吸力面角区产生大范围强旋涡,角区部分低能流体移向叶尖通道中部,与端壁附面层、泄漏涡、刮削涡及主流发生交混.  相似文献   

2.
压气机转子内流场的三维LDV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的应用日益变得广泛,由于环境条件、物理和几何上的可达性以及流动的复杂性,使人们在每个具体应用中,需要对仪器参数合理地设置和实验装置全面地考虑.通过对一个轴流压气机转子尖区内流场的反复测试,比较精细的流动结构被揭示出来.这里所阐述的LDV测量技术,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测试设备和测量技术 用单根斜热丝探测文献[1]介绍的压气机静叶排的“轮毂处理”装置附近的动、静态流动特性,对了解它产生效果的机理有很大意义。为了实现测量,设计了图1所示的位移机构。  相似文献   

4.
轴流压气机小流量状态转子叶尖泄漏涡的三维流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测量了低速大尺寸单级压气机小流量状态转子内尖区三维紊流流场。小流量状态下叶尖泄漏涡产生于更靠近转子叶片前缘,旋涡强度大,发展迅速,在转子内距离前缘约20%轴向弦长的截面达到最强,在80%轴向弦长附近发生破裂。泄漏涡是造成转子内尖区流动阻塞和紊流脉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约75%弦长的轴向截面,吸力面角区发生旋涡流动,造成较强的流动阻塞和紊流脉动。  相似文献   

5.
轴流压气机转子叶尖泄漏涡和尾迹在静子尖区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测量了轴流压气机设计状态转子叶尖泄漏涡和尾迹在静子尖区的传播过程。结果表明,转子叶尖泄漏涡和转子尾迹周期地扫过静子通道尖区,导致该区出现周期性的流动阻塞和脉动。转子尾迹在静子通道内追赶上从前一转子叶片通道内下来的叶尖泄漏涡,二者的相互作用和掺混导致静子尖区更为复杂的二次流动。同转子尾迹相比,转子叶尖泄漏涡对静子尖区的影响更为明显和深远。静叶尾部吸力面出现流动分离,分离流同低能物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和掺混。  相似文献   

6.
在低速大尺寸单级压气机实验台上,利用SPIV技术测量了设计状态和近失速状态下压气机转子尖区多个截面的 三维瞬态速度场。基于瞬态场测量结果,详细分析了设计状态和近失速状态下压气机转子叶尖泄漏涡产生、发展、失稳、 破碎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七孔气动探针、表面油流及激光片光层流场可视化等实验结果,研究了低马赫数、低雷诺数条件下环形压气机静叶栅内的三维流场,着重研究了大攻角下分离流场的特性,从而对正攻角条件下的流场特点,特别是分离流动的发生、发展及特点有了直观和具体的认识,初步得出了三维分离流态,为创拟压气机内三维复杂流场物理模型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复杂三维气动布局的高负荷压气机气动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模拟,采用融合多种流动控制手段的三维气动布局设计方法,设计了一对单级高负荷轴流压气机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传统压气机设计角度出发,采用复杂的三维气动布局设计方法,设计所得的压气机性能仍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将压气机内的设计矛盾重新分配,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流动控制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压气机在设计点的气动性能,并明显拓宽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9.
旋转床填料空间液体的液相传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前言旋转床。又称Higee或超重机,是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的传质分离设备[1],图1为其示意图。由填料和填料框构成的转子安装在固定的外壳内,并以每分钟数百至数千转的转速旋转。其中,液体在强离心力(上千倍于重力)作用下,由转子中心沿径向向外甩出,在填料床内与向内的气体逆向接触,进行复杂的热、质传递。屈指可数的传质理论模型系建立在填料表面液膜的基础上[2],而实验表明:旋转填料层空间内飞行的液体(滴、丝、膜)可能是传质的主体[2]。为此,本文将首先试探建立滴、丝和膜传质的理论模型,用它们分析计算在…  相似文献   

10.
用SPIV技术测量压气机转子尖区复杂流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将数字式SPIV技术应用到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台上,并在设计状态和近失速状态下,对转子槽道内叶尖区域多个截面内的三维瞬态速度场进行了成功测量。测量结果表明SPIV透过机匣视窗及即可直接测量旋涡和二次流的瞬态结构,而且能够解决多级压气机内部流场的测量.在压气机SPIV测量中,激光反光的控制和示踪粒子的均匀稳定散播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测量研究低速大尺寸单级压气机设计状态转子内尖区流场.结果表明,泄漏流在气流一进入转子叶片通道就开始发生,发生于前半弦长,其诱导形成的泄漏涡约在30%弦长处达到最强,随后逐渐衰减,其涡核顺下游慢慢向压力面方向和低时高方向移动,涡核在转子出口移至通道中部.泄漏涡影响区域沿流向逐渐扩大,并向压力面方向和低叶高方向移动.设计状态叶尖泄漏涡在转子尖区流动中起主要作用,是造成尖部流动阻塞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失速状态轴流压气机转子内尖区三维流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激光测速系统测量了低速大尺寸单级压气机近失速状态转子内尖区三维流场。结果表明泄漏流在转子进口开始产生,泄漏涡约在10%弦长最强,并迅速向压力面和低叶高方向移动,沿程造成高紊流和高阻滞。叶尖吸力面附面层发生分离,迫使角区低能物质和旋涡在下游逐渐向通道中部移动,造成转子出口尖部通道中部大面积流动阻塞和紊流脉动。角区旋涡及泄漏涡影响区域紊流强度较高,其中径向分量最高,远大于轴向和切向分量。前缘马蹄涡压力面分支存在于转子进口叶尖压力面角区,并迅速向低叶高和通道中部移动,约在20%弦长和泄漏涡交汇。  相似文献   

13.
轴流压气机转子尖区三维紊流特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测量研究了低速大尺寸单级压气机设计状态转子内尖区三维紊流流场.结果表明,设计状态下叶尖泄漏涡是造成压气机转子尖部素流脉动的主要因素,其造成的高素流区沿流向逐渐扩大,并缓慢向通道中部和低叶高方向移动,紊流强度值随旋涡的增强而增大.在泄漏涡影响区域中,径向脉动水平最高,轴向和切向脉动水平相近,三个剪切应力中,轴向一径向最大,切向一径向次之,轴向一切向最小.在叶片通道后段,泄漏涡发生破裂,导致更强、更大范围的紊流脉动,剪切应力中切向-径向应力较高.在叶尖吸力面角区后半部的角涡,紊流强度大,剪切应力也大,尤其是切向-径向剪切应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Navier-Stokes方程和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对只在叶轮尾缘带有导流罩的低压轴流风扇进行了三维稳态内流模拟,详细分析了叶顶流场中叶尖涡的产生和发展轨迹。研究结果表明,叶尖涡在距叶尖前缘约1/4叶顶轴向弦长的吸力面附近形成,在叶轮出口附近消失,在切向约占3/4流道,近似形成一个涡环,阻塞主流.在回转面上,叶尖涡涡核先沿流线方向发展,在导流罩附近逐渐转为切向方向发展;在径向方向,叶尖涡先沿外径方向发展,在导流罩附近转向内径方向移动。空调室外机系统的不对称结构引起叶尖涡在叶轮旋转过程中的相对位移.流量的变化对叶尖涡的轴向位置影响较大,而对其径向位置的影响不明显;小流量时叶尖涡的轴向移动能力减弱,切向移动能力增强,消失位置向前缘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5.
跨音压气机转子叶尖流场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利用高频响动态压力测试技术测量了某跨音压气机转子叶尖间隙流场,其中包括对跨音转子叶尖漏流和激波/漏流干扰的细致流场特征.测试结果表明激波在机匣壁面处受漏流干扰的影响相当大,这一干扰分别来自于前缘漏流涡的干扰和叶尖第二次漏流对通道激波的直接冲击干扰,使激波结构呈“S”形.在低背压高攻角条件下,转子存在十分明显的尾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前缘弯掠斜流转子叶顶间隙内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叶顶间隙气流与主流发生卷吸而生成泄漏涡。泄漏涡作用的区域具有较低的压力分布。在叶片通道内,泄漏涡沿着与转子旋向相反的方向朝相邻叶片的压力面移动。大间隙时的泄漏涡比小间隙时强烈。低流量时泄漏涡的作用区域比高流量时大。在各种流量特性下,叶顶尾缘近吸力面区域都存在着二次间隙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κ-ε两方程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空调用前缘弯掠开式斜流风扇转子叶尖涡的三维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与PIV实验测量。结果表明:沿子午面流动的主气流与从叶顶外侧吸入的气流之间的卷吸作用导致在吸力面叶顶区域产生了叶尖涡。叶尖涡从25%叶顶弦长位置到50%弦长位置不断发展,同时沿吸力面向下游移动;叶尖涡随后逐渐向压力面移动;叶尖涡从75%叶顶弦长位置至转子下游逐渐耗散,沿着一条与叶轮旋向相反的斜线向转子下游发展,大致持续到转子下游65%叶顶弦长位置。计算结果和PIV的实测结果吻合,表明用 CFD工具可以预测流场,同时为前缘弯掠开式斜流转子在大型中央空调室外机上的应用和风机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其降噪提供了重要的内流数据。  相似文献   

18.
跨音压气机转子叶尖间隙复杂流动观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高频响动态压力传感器,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WP11压气机转子叶尖间隙 流场进行了流场测量。测试包括三个转速多个节流条件下的间隙流场。测试结果表明:激波总体位 置随节流加深而向上游移动,但吸力面最小压力点基本维持在40%或20%弦长处不变。当激波位 置在该点之后时,二次漏流直接冲击激波结构;当激波位置在该点之前时,激波结构基本只受前缘 漏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