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案本文是作者的学习经验谈。作者1987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应编辑部之约,我将我在西工大学习的经历和体验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同学有所裨益。上个学期末,一位本科同学找到我,希望在学习方法上得到一些帮助。据我了解,他是一位非常用功的学生,但学习效果总是不大好,每个学期下来总有一些科目不及格。相比之下,一些别的同学没有他那么用功,却轻松过关,这就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是自己真的不能应付这些课程吗?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我想就我的学习经历来谈谈这个…  相似文献   

2.
神奇的预言     
曾洪根 《数学大王》2017,(10):14-15
数学活动课上,麦斯要给大家表演一个有趣的数学魔术.他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自豪地说:“我有预言能力,大家信不信?” “麦斯,你现在吹牛都不打草稿了啊?哈哈!” “就是,你要有预言能力,我还能飞呢!” …… 对麦斯的预言能力,大部分同学都持怀疑态度,大家在底下嘀嘀咕咕地议论着.  相似文献   

3.
尝试错误--学习的"催化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振嵘 《数学通报》2003,(9):36-37,46
1 问题的提出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存在的现象 ,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数学教学中企图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 .相反 ,在某些情况下却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 ,这样 ,一方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 ,有利于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有时错误比正确更具有教育价值 .正如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所说 :“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 .因此 ,在教学中通过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为学生提供以错误为源泉的学习反应后刺…  相似文献   

4.
争鸣     
《数学通讯》2005,(2):25-27
初涉及学习函数的必要性这一论题,我感到无从说起,问几位身边的同学:“你们为什么学习函数?”,“考试必考,我们就必学呗,”同学半开玩笑地回答我……也许是由于中学生很难触及这个问题的实质,再也许是由于中学生压根就不认为这本身是一个问题,我作为一个中学生,来论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必要性,也只能以一个学生的笔触尽我所思罢了。  相似文献   

5.
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现数学规律题.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以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答的题目.发现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以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能够解答的题目.学生所做数学题,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类.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研究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古人云 :“学贵自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 ,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  帮助学生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很容易进入一种问题情境之中的心理倾向 …  相似文献   

7.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这是韩愈的传世名言 .这是说 ,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一个不断的授业———解惑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 ,每学习一点新东西 ,接受一些新事物 ,经常的会跟随着一个“有疑惑”———“疑惑不断的增多”的过程 .由于没有及时地帮助这些学生进行释疑解惑式的排解疏导 ,有的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掉了队 ,失去了对一门学科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这样的事 ,在学校里是经常在发生的 .华罗庚又说过 ,学习是一个“薄—厚—薄”的过程 ,这是对成功的学习者来说的 .其中的“从厚到薄” ,就是一个释疑解惑 ,融会贯通的阶段 .许多学生不能到达、通过这个阶段 ,就成了个不成功的学习者 .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舍不得在释疑解惑上经常地为学生花上一点时间 .教育学上有“等待儿童”一说 ,其意为不要急于把在成人看来一切有用的东西塞给儿童 ;这与教学上要经常地为“释疑解惑、融会贯通”留出一点时间是相通的 .教师眼中要顾及到多数学生 ,毕竟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希望看到 ,我们的课堂教学 ,不是单一的只有追求高密度快节奏的课 ,(天天大跃进式的 ,师生都太劳累 ) ;还经常的有象本课那样的解惑辨识的课 .课堂也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精讲多练”的經驗?怎样讲才算是精讲?如何才能使学生做到多练?这些問題,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那样明确的。一年多来,通过教学的实践初步摸到了一些門径,也收到了一些效果。现在,談談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一、从学生中开調查会所得到的启发为了帮助同学們学好数学,我經常到学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見。某次,我約几位同学开了个調查会,这些同学中有成績好的,也有学习比較困难的。集中地探討关于同学們在課堂上听課和完成作业的情况,从談話中了解到同學們都能够听懂,而且也喜欢数学。再問起作业的情况,份量多了还是少了?完成作业有沒有困难?成績較差的同学觉得作业是比較多了,因为作业的速度慢,又担心时間不  相似文献   

9.
恰当地创设情境对于改善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创设情境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结合具体案例呈现出这些"问题",以引起教师在教学中的注意,敬请指正.问题一:"伪包装"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听过一节讨论课 ,课题是“四种命题 (二 )”,讨论的是原命题为真时 ,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 ,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侃侃而谈 ,虽观点基本上都是课本列出的 ,但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区别 ,所举例子也各不相同 ,气氛相当热烈 .从调动学生主动性、从学生投入来说 ,效果非常好 .然而 ,讨论在下列问题处受阻 :问题 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 ,正确的命题有几个 ?试举例说明 .绝大多数同学认同课本中“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的观点 ,认为四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或者没有、或者有二个、或者有四个 .独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场所,高中数学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思考,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这方面的探索更为深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等成为今天课改课堂的追求.然而,学习最终还是学生个体的事情,课堂上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这种主动表现在学生"想学",他有学习的欲望,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方面,许多文章都作了探索.但这只足"主动性"的一个方面.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在每节课开始时(或者一个内容学习的起始阶段),只要教师引发得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足可以激发的,而且在今天的情形下(我校是江苏省四星高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想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按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创设了情境;用初始问题--"这些现象有何共同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活动;然后,在活动中让学生去体验去领悟去学习.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下,绝对值题型有了发展和创新,出现了一批旨在考察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好题型.本文拟对这些题型进行探讨,希望能开拓同学视野,增强同学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康宇 《数学通讯》2012,(Z1):6-7
同学们知道,解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数学总是离不开解题.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面对一个数学问题,在给出了它的解答之后,似乎认为大功已经告成,可以万事大吉.这是一种学习数学的不良习惯.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解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后答疑是日常数学教学的一个环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越发凸现和清晰 .重视课后答疑 ,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所带的 2 0 0 2届高三 (4 )班 51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了平均分 1 2 6.5分的好成绩 ,这与我在高中三年中 ,把课后答疑落到实处是分不开的 .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供同行参考 .体会之一 数学课后答疑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连串的数学公式和烦琐的推理运算过程,需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较欠缺这些能力的同学来说,数学成为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代名词,不少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烦和恐惧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高一学生分析问题时最缺乏的就是目标意识,有的同学拿到三角函数性质的题目,想半天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题方向,其实所有这类问题都是首先将目标三角函数化为"三个一": y=Asin(ωx+φ)+k的形式,即一个角的一种函数名称的一次式的形式,因为课本中三角函数的每一种性质都是由"三个一"型三角函数而展开讨论的,我们只有将目标三角函数化归成这种模型,才能使用课本结论灵活解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案例.王齐云同学通过类比联想进行探究有所发现,这种主动学习的方法很好.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些中考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不太适应高中数学的教与学,相当多的学生数学不及格,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有部分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差异,用初中的学法学习高中数学,导致成绩滑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观察、家访等方  相似文献   

20.
杨水源 《中学数学》2002,(12):10-11
初、高中教材中都介绍了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几个统计量的意义 .然而学生学习有关内容后、普遍反映平淡、枯燥、无用、无趣 .怎样使这些平淡、枯燥的内容生动、丰满起来 ,笔者的教学体会 :加强这些概念的应用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用直观、生动的形象 ,渗进学生的脑海里 ,使他们觉得数学是如此的和谐、美妙 .下面的几点应用是笔者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所举的例子 ,这些例题 ,都是国内、外的数学竞赛题 .学生对运用这些统计量能解出高难度的竞赛题 ,感到非常惊奇 ,同时心理上都感到非常满足 ,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1 方差的应用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