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泥砂浆的率型本构方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泥砂浆的动态力学行为具有应变率敏感的非线性粘弹特性,并伴随着微损伤的率型演化,给出的水泥砂浆计及损伤演化的率型本构方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实验和数模结果都揭示动态损伤演化同时依赖于应变和应变率.基于热激活机理提出了一个新的损伤演化率和一个新的断裂准则.为确定材料的损伤参数,发展了两种途径:DM-ZWT途径和BP神经网络途径.两种途径的理论预示都与实验数据很好地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实验结果表明:高聚物在高应变率下的率相关的变形过程通常伴随着内部损伤的演化,这种演化导致了高聚物的最后断裂.采用改进了的熔丝网络模型及蒙特卡罗随机方法进行的数值模拟以及基于热激活机理所作的分析,得出了率相关的损伤演化律.相应地导出了计及损伤的率相关的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以考虑损伤弱化效应.进而提出了一个动态断裂判据,其同时与应变、应变率相关。采用SHPB技术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新方法,进一步证实了上述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材料动态本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改装的杆径为φ74mm的直锥变截面式Hopkinson压杆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动态压缩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混凝土的应变率硬化效应和损伤软化效应,进而拟合出混凝土材料的损伤型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材料在高速变形过程中常常伴有不同形式的内部缺陷或微损伤的演化。根据锆合金中孪晶演化,钛合金中绝热剪切带演化,以及铸镁合金、有机玻璃和水泥砂浆中微裂纹演化的实验观察,基于热激活机制,提出了同时依赖于应变率和应变的微损伤演化律,及相应的计及损伤弱化效应的率型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结构在爆炸与冲击载荷下的安全分析通常应计及两种最基本的动力学效应,即结构的应力波效应和材料的应变率效应。然而混凝上结构中的应力波传播特性实际上又依赖于混凝土在高应变率下的率型本构关系。本文回顾讨论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混凝土弹性摸量,抗压强度,断裂应变等重要强度参数对应变率的相关性,特别强调混凝上率型本构夫系的研究、以及计及损伤演化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2种不同相容剂的PP/PA共混高聚物动态损伤演化的模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含2种不同相容剂的PP/PA共混高聚物试样进行了高应变率冲击试验,以冲击后试样的模量变化来表征损伤演化,借助于“损伤冻结”的方法来控制总应变,分别得到了其损伤值随应变及应变率变化的曲线.试验表明,共混高聚物的损伤发展存在一个应变阈值(大约在4%-6%之间);超过阈值后,损伤值随应变和应变率的升高均有所增加,其中应变增加对其损伤发展的影响占有主导地位,相比而言,112^#(以PP—g—MAH为相容剂)比113^#(以TPE—g为相容剂)的损伤演化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陶粒混凝土在冲击载荷下的损伤演化规律, 利用蒙特卡洛随机数和背景网格建模方法, 建立了陶粒混凝土的三维数值模型, 模拟了冲击载荷下陶粒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 冲击载荷下陶粒混凝土的细观损伤演化速度随着陶粒体积分数的增加和加载脉冲的增加而增加. 细观数值模拟还显示了陶粒混凝土的破坏过程, 即损伤演化从陶粒骨料开始, 之后向砂浆基体延伸扩展.  相似文献   

9.
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损伤演化的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混凝土的拉伸强度给出了微裂纹的起裂条件,再由微裂纹成核率的"白模型"得到了损伤驱动应力相关的微裂纹成核率方程.在假定微裂纹的长大服从Seaman扩展方程的基础上,结合微裂纹数密度演化的平衡方程,得到了特征线上微裂纹数密度演化的一阶常微分方程;通过对微裂纹的体积积分,得到了混凝土损伤劣化的新模型,模型的相关参数则由实验确定.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损伤劣化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混凝土侵蚀损伤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ZWT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关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回顾和介绍了源于高分子材料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特性研究的ZWT(朱玉唐)本构模型。该模型揭示了高聚物在跨越准静态到冲击动态8个量级应变率范围和大应变下的本构非线性来自纯弹性响应而其率相关响应基本呈线性;发现准静响应和高应变率响应分别由各自的特征松弛时间控制,而各自的影响域仅为4.5个量级应变率;在同时考虑湿度效应后发展了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时间/速率与温度间的互换/等效关系;实验证实ZWT方程对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和高聚物基复合材料都适用,并可推广到混凝土;在研究了材料内部损伤在冲击大变形下的率相关抽伤学化律后,进一步提出了计及损伤率型演化的ZWT方程和相应的双变量(应变、应变率)动态破坏准则;基于ZWT方程研究了粘弹性波的弥散和衰减特性,指出存在一个由高应变率松驰时间占统治地位的“有效传播时间”或“有效传播距离”;进而一方面提出了一个确定高聚物在高应变下粘弹性本构方程的反问题解法,另一方面把传统的SHPB弹性压杆技术推广到粘弹性压杆,从而可对低波阻抗材料进行冲击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利用SHPB压杆及Instron液压伺服材料试验机对灰口铸铁从准静态(应变率10^-4s^-1)列冲击动态(应变率4*10^3s^-1)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试验研究,得到了该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灰口帮铁在塑性变形初期对应变率不敏感,随应变增大则具有一定的应变率硬化效应,但在更高应变率下随应变增大会出现反向应变率效应,这些特性与灰口铸铁源于片状石墨处内部微裂纹纹成核  相似文献   

12.
高应变率下高聚物本构模型的BP神经网络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HPB技术和自编的BP神经网络程序,以尼龙为代表性研究对象,对高聚物在高应变率下的本构模型进行了辨识,研究表明:在应变小于7%范围内,以应变与应变率作为输入,以应力作为输出,BP神经网络能满意地辨识高聚物的动态本构模型;而当应变大于7%时,除应变和应变率外可取时间作为表征损伤演化的反函数共同作为输入,以应力作为输出,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冻融循环试验,探讨了在不同损伤定义下,普通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宏观强度损伤与细观孔洞结构的相互关系和混凝土损伤劣化特性规律,进而得到了反映混凝土损伤劣化特性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对泡沫混凝土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力学性能及破坏形式进行研究, 并使用高速摄影机记录试件的破坏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 泡沫混凝土的动态极限抗压强度受密度影响, 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相关性; 低应变率下, 破坏形式以均匀压实破坏为主; 高应变率下, 破坏形式呈现为逐层塌落形式; 并且, 应力—应变曲线中存在明显的应力平台. 同时, 还讨论了高应变率下应力不均匀性对泡沫混凝土破坏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层裂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层裂强度的理论预估及经验确定.指出,平面冲击波致层裂试验的试件自由面速度或界面应力历史的实验最小值与损伤演化过程有关.数值模拟揭示,层裂面上的损伤演化严重影响层裂碎片中的波剖面传播.因此,平面层裂试验的“拉回”信号必须赋予新的解释,层裂强度的实验确定必须涉及层裂过程中的损伤演化.  相似文献   

16.
用气压浸渗工艺制备了体积分数40%~50%Al2O3颗粒增强纯铝基复合材料,使用了4种不同尺寸的Al2O3颗粒,其平均粒径分别为5μm、10μm、30μm和60μm.测定了这些复合材料的静、动态压缩性能,并通过材料压缩前后密度变化的测量定量表征了材料的累计损伤,结果表明,与基体材料相似,这些复合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敏感性;当增强颗粒平均粒径小于60μm时,材料的累计损伤基本与应变率无关,而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应变.材料中颗粒的破裂主要是由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较小尺寸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流动应力和较小的累计损伤,并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材料的流动应力和损伤率都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7.
复合材料单层板损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复合材料单层板在远场均匀拉应力作用下,基体中微裂纹损伤,利用Ⅰ、Ⅱ型复合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分析了沿裂纹面的拉伸型损伤变量和剪切型损伤变量,应用能量释放率的概念建立了损伤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并给出了正交各向异性单向层板在损伤条件下的有效偏轴柔度系数计算公式。通过算例分析可知,由于复合材料单层板中微裂纹的存在,有效偏轴柔度系数S‘11和S‘61增大,而S‘21减小。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个描述焊锡合金在单向和循环载荷下特性的双标量模型。基于损伤面的概念,损伤累积过程被分为非弹性损伤和疲劳损伤两部分。对应的本构和损伤演化方程在不可逆热力学框架下建立。算例表明,该损伤模型能用于预测焊锡材料在单向拉伸、蠕变和疲劳载荷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冻融循环周次对陶粒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对含有页岩陶粒体积分数为0%、15%、30%、45%的陶粒混凝土试样分别进行0、10、20、30和40次的冻融循环后SHPB动态压缩实验. 实验表明: 陶粒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随着冻融循环周次增加而弱化, 动态压缩强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大, 并给出了冻融循环周次对陶粒混凝土动态压缩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一系列试验证明了废弃型壳砂具有良好的级配,其有害物质含量基本符合使用要求.此外,废弃型壳砂混凝土的配置试验和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废弃型壳砂混凝土的流动性较差,水灰比、砂率和龄期对废弃型壳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巨大.最后并通过拟合得到了废弃型壳砂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