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泉水中痕量锰的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锰是人体必需的痕量元素,它能促进人体的发育并且有抗癌作用。故在饮用泉水中含有适量的锰是有益的。痕量Mn~(2+)离子对高碘酸钾氧化孔雀绿的褪色反应具有极好的催化作用。其反应历程是: IO_4~-+2Mn~(2+)+2H~+=IO_3~-+2Mn~(3+)+H_2O (快) Mn~(3+)+MG(绿色)=Mn~(2+)+MG(无色)(慢) 我们发现氨三乙酸(NTA)对上述第二步反应具有活化作用,可作为助催剂。经一定  相似文献   

2.
1.过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被二价金属离子(M~(2+))催化的反应机构是通过生成MeI~+型中间络合物而进行的,可见此催化反应速度和MeI~+型中间络合物的稳定性大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根据MeI~+型中间络合物稳定性的大小,初步预测并用实验证实了当利用上述反应测定溶液中Cu~(2+)离子含量时,Cd~(2+)和Hg~(2+)离子有干扰,Co~(2+)离子稍有干扰,而Zn~(2+),Mn~(2+)和Ni~(2+)等离子则不干扰。 2.实验证明了Co~(2+)离子能加速过硫酸敛与碘化钾反应,并用催化法分析了微量铜和钴,实验值与理论值基本上符合。  相似文献   

3.
与Cr~(3+)离子类似,痕量Mn~(2+)离子对发光剂鲁米诺(Luminol)在碱性介质中的氧化反应也有催化作用。该反应过程中会发出具有一定波长的光,发光强度与Mn~(2+)离子的含量成比例关系。这一过程可表示为: 所用的氧化剂一般是H_2O_2。通常采用比色法、沉淀法或原子吸收法测定Mn(Ⅱ),这些方法不仅需要烦琐的前处理,而且灵敏度低,重现性差。本文根据上述原理,利用自行设计的注入式发光分析仪,建立了微量Mn(Ⅱ)的化学发光测定法,取得较好的结果.方法简便快  相似文献   

4.
以2,6-吡啶二甲酸、乙二胺、对羟基苯甲醛等为原料,经缩合反应,还原反应,设计合成了双Schiff碱仲胺配体荧光探针(L),并通过IR、UV、~1H NMR、MS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荧光光谱特性、与数种常见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荧光探针(L)对金属Mn~(2+)离子的响应最好,荧光强度增强最多。探针L的荧光强度与Mn~(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2 )=0.998 26,检出限为1.262 0×10~(-6) mol·L~(-1),通过络合比实验表明荧光探针L与Mn~(2+)离子的最佳络合比1∶1,络合常数为3.243 6×10~7(mol·L~(-1))~(-1),以期应用于微量Mn~(2+)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王宗说  唐威林 《分子催化》1989,3(3):230-234
用ESR表征了几种Cu(Ⅱ)-A沸石中Cu~(2+)离子物种,发现在铜含量较高(5.20wt%)的样品中,偶极-偶合的Cu~(2+)离子对占压倒优势,而孤立的Cu~(2+)离子则很少.样品还原后的ESR结果表明,偶极-偶合的Cu~(2+)离子对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物种.结合ESR、XPS和XRD方法,研究了Cu(Ⅱ)-A沸石中共存阳离了Mn~(2+)的效应,并讨论了Cu~(2+)和Mn~(2+)两种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发现的荧光增敏效应.在7-(8-羟基-3,6-二磺基萘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硼(Ⅲ)配位反应体系的非平衡状态下加入微量Mn~(2+),体系荧光强度大为增加,三元体系特征荧光峰波长与原二元体系相同.研究表明,荧光增敏同Mn~(2+)参与形成杂多核配合物有关.据此建立了Mn~(2+)的高灵敏分析方法,Mn~(2+)线性范围0~2.9×10.7mol·L~(-1),检出下限3×10~(-9)mol·L~(-1).方法选择性亦好,大多数共存离子的干扰都比较小.以此法测定合成样和粮食试样中的微量锰.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以N-十二烷基二甲基铵基乙酸为增敏剂催化光度法测定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存在增敏剂N-十二烷基二甲基铵基乙酸(DDMAA)和活化剂氨三乙酸,锰(Ⅱ)催化高碘酸钾氧化萘酚绿B的反应,拟定了测定痕量锰的新催化光度法。本法在两性表面活性剂DDMAA存在下,灵敏度提高10.3倍(Mn~(2+)量为0~6.0μg/L)和5.3倍(Mn~(2+)量为6.0~14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5%,检出限为5.6×10~(-8)g/L,可用于酒样和谷物制品中锰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马尿酸偶氮氯膦是一种灵敏稀土显色剂,为扩大其分析应用范围,我们研究了它与锆的显色反应。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PB与适量乙醇存在下,锆与该试剂显色反应的灵敏度较其二元配合物可提高4倍,并能允许较大量Cu~(2+)、Mg~(2+)、Co~(2+)、Ni~(2+)和Mn~(2+)等离子共存,可用于铜合金中微量钴的直接测定。与氨基G酸偶氮氯膦测定微量锆的方法相比,实验条件与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八种氨基(β 羟基)甲酸酯树脂与氨基(β-羟基)亚磺酸酯树脂。探讨了溶剂、试剂摩尔比、反应温度与时间对制得的树脂功能基含量、吸附容量的影响.在一定的pH及酸度范围内,在杂质离子Ni~(2+)、Cu~(2+)、Zn~(2+)、Mn~(2+)、Cd~(2+)存在下,树脂5高选择性地定量吸附Au(Ⅲ);树脂对Au(Ⅲ)、Pt(Ⅳ)、Pd(Ⅱ)有选择吸附性。  相似文献   

10.
以ZnSe:Mn/ZnSe纳米晶体为基础,分析了Mn~(2+)离子在纳米晶体中的扩散行为.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谱参数确定Mn~(2+)离子处在纳米晶体内部.考虑到合成过程,确定Mn~(2+)离子处于纳米晶体的核壳界面.通过荧光光谱来揭示不同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下的纳米晶体的光学性质.不同退火条件情况下纳米晶体中各元素的含量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发射光谱得到.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和退火时间的延长,相同物质的量的纳米晶体中Mn元素含量逐渐变小直到为零,Zn和Se的含量几乎不变.相同退火温度不同退火时间下的电子透射显微镜照片说明退火对纳米晶体的形貌和粒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反应机理和反应历程,优化反应工艺条件,开展了在硝酸体系中以草酸为还原剂、Mn~(2+)为催化剂催化硝酸氧化草酸的动力学研究。通过考察草酸浓度、硝酸浓度等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确定了该反应的初始动力学速率方程为:-dc(H_2C_2O_4)/dt=kc~(0.7840)(H_2C_2O_4)c~(0.3192)(HNO_3),在393 K时,反应速率常数k=3.0×10~(-3)(mol/L)~(-0.1032)/min。研究了Mn~(2+)和亚硝酸钠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n~(2+)浓度在0.008~0.020 mol/L范围内,Mn~(2+)的反应级数为0.6742,Mn~(2+)和亚硝酸钠浓度的增加对初始草酸消耗速率有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认为Mn~(2+)促进了亚硝酸的生成,产物亚硝酸与草酸发生次级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促进了草酸的分解。  相似文献   

12.
Ca2B2O5中Ce^3+,Mn^2+的发光与能量传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Ca_2B_2O_5中Ce~(3+)、Mn~(2+)光致发光的性质与其含量的关系,并讨论了Ce~(3+)对Mn~(2+)的能量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13.
由聚环硫氟丙烷与多乙烯多胺反应制得的聚合物(PB)再与环硫丙烷反应,合成了四种以聚硫醚为主链的异丙巯基胺树脂(PBM_1-4)。树脂对Au~(3+)、Pd~(2+)、Pt~(4+)、Ag~+和Hg~(2+)等离子具有强的吸附能力,对Cu~(2+)次之,对Zn~(2+)和Pb~(2+)很弱。树脂对贵金属具有高的选择性,能从含Au~(3+)、Cr~(3+)、Co~(2+)、Ni~(2+)、Cu~(2+)、Mn~(2+)、Zn~(2+)和Fe~(3+)的溶液中定量吸附Au~(3+)而不吸附其它离子。  相似文献   

14.
SrAl_(12)O_(19):Mn~(4+)是一种用于高显色性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候选红色荧光材料。本论文研究了Mg~(2+)、Zn~(2+)和Ge~(4+)离子的掺杂效应以及Ga~(3+)、Ca~(2+)和Ba~(2+)离子的取代效应对SrAl_(12)O_(19):Mn~(4+)荧光材料性能的影响。样品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制备,焙烧温度在1250~1500℃之间。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表征了材料的相纯度,用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表征了材料的荧光性能。研究结果指出,与未进行Mg~(2+)或Zn~(2+)掺杂的样品相比,Mg~(2+)或Zn~(2+)离子对Al~(3+)格位的掺杂可以使材料的发光强度提高~60%,其原因被认为是掺杂促进了激活剂Mn~(4+)离子进入晶格,其过程可以表示为:MO+MnOM_(Al)'+Mn_(Al)+30o~×(M=Mg,Zn),电子顺磁共振谱支持这一结果。Ge~(4+)离子的掺杂使材料的发光性能明显下降。Ga~(3+)离子可以取代Al~(3+)离子形成全范围的固溶体,其中少量Ga~(3+)离子的掺杂可以使材料的荧光发射强度提高~13%,而掺杂量进一步提高使材料的荧光性能下降。Ca~(2+)和Ba~(2+)对Sr~(2+)的取代仅形成有限范围的固溶体。Ca~(2+)的取代使材料的发光性能提高;而Ba~(2+)的取代使材料的发光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锰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XRD、H_2-TPR、XPS和SEM等技术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CO催化还原NO性能。结果表明,MnO_x主要以Mn_3O_4物相存在,Zr占比的增加会促进Mn_3O_4物相的分散,引起Mn_3O_4平均晶粒粒径减小;Mn主要有Mn~(2+)、Mn~(3+)、Mn~(4+)离子价态形式,添加Cu和Ce后,(Mn~(3+)+Mn~(4+))含量和表面吸附氧(OA)含量增加,H_2-TPR还原峰温度向低温区偏移,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升。Mn-Zr-O复合氧化物的CO催化还原NO活性较低,加入Cu后的Mn-Cu-Zr-O复合氧化物其CO催化还原NO的活性得到改善,而添加Ce后所制备的Mn-Cu-Ce-Zr-O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活性进一步提高;在350℃下、反应空速为18000 h~(-1)时,Mn-Cu-Ce-Zr-O复合氧化物表现出较好的CO催化还原NO活性,CO转化率达到了89.17%,NO转化率达到了91.70%。  相似文献   

16.
铜合金中微量镁的光度法测定,以二甲苯胺蓝、铬变酸2R或偶氮氯膦Ⅰ为显色剂时均需用铜试剂分离除去Cu~(2+)、Sn~(4+)、Zn~(2+)、Ni~(2+)、Fe~(3+)、Al~(3+)、Mn~(2+)、Sb~(3+)、Bi~(3+)等干扰离子,因而费时。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试验了不分离干扰离子的直接光度法的条件。表明:采用三乙醇胺-丙酮氰醇-EGTA-铅联合掩蔽干扰离子,在pH9.7—10.2的条件下,用偶氮氯膦Ⅰ作显色剂,可获得满意的结果。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80nm,而试剂空白的吸收较小,表观摩尔吸光系数1.75×10~4,镁量小于30微克/50毫升符合比尔定律。共存元素允许量(毫克)为:Cu~(2+)(20),Zn~(2+)  相似文献   

17.
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工业上合成氨广泛采用的Haber-Bosch法耗能大,且污染严重。而N_2电还原反应(ENRR)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由于N_2的键能较高,目前仍然缺乏高活性的催化剂。在这里,通过简单的浸渍法和氧化还原法制备了多价态的MnO_x/C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氮还原反应活性(氨产率达到7.8μg_(NH_3)/(h·mg_(cat)),法拉第效率高达9.2%)。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价态MnO_x/C催化剂具有高氮还原反应活性的主要原因是不同价态的Mn离子(Mn~(2+)、Mn~(3+)、Mn~(4+))之间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对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Cu~(2+)、Zn~(2+)、Cd~(2+)、Hg~(2+)、Mn~(2+)、Co~(2+)和Ni~(2+)与BPR之间的显色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筛选出Cu(Ⅱ)-BPR-PVA,Zn(Ⅱ)-BPR-CPB。Cd(Ⅱ)-BPR-CTMAB等七种体系进行了实用性研究,找出了它们的最佳条件,应用于样品分析结果满意,提出了螯合、缔合、胶束增溶的协同作用是这些体系增敏作用的主要因素,发现了增敏作用的程度与离子结构、表面活性剂性质和介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催化动力学测定痕量锰(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几年来,动力学法测定微量锰的报道日趋增多,方法灵敏度一般在10~(-9)—10~(-10)数量级。作者发现弱碱性介质中,微量锰(Ⅱ)能灵敏地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邻苯三酚红褪色的新指示反应。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定量的α,α′-联吡啶(bipy),大大地提高了锰(Ⅱ)的催化活性。这是Mn~(2+)与bipy形成配合物[Mn(bipy)]~(2+)”、[Mn(bipy)_2)]~(2+)在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中显示出高度的活性,从而进一步加速氧化邻苯三酚红褪色,提高了测定痕量锰(Ⅱ)的灵敏度。采用固定时间法研究,反应速度以log(A_o/A)表示: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一种含~(19)F的Mn~(2+)配合物3,12-二(2-氧代-2-((2,2,2-三氟乙基)氨基)乙基)-6,9-二氧杂-3,12-二氮杂十四烷酸锰(Ⅱ)(Mn(Ⅱ)-L,1),可实现对Ca~(2+)特异响应的~1H/~(19)F磁共振成像分析。~(19)F核在近距离的顺磁性Mn~(2+)影响下产生了顺磁弛豫增强作用,使~(19)F的横向弛豫时间T_2急剧缩短而磁共振信号锐减。当有Ca~(2+)存在时,与配体L的竞争配位使得~(19)F远离Mn~(2+)离子,从而~(19)F磁共振信号得到恢复。同时,由于Mn~(2+)离子从配合态变为游离态,水配位数增加使得其对~1H的纵向弛豫时间T_1弛豫性能增加,从而~1H磁共振成像信号也增强。相关实验的结果证实了该配合物是一种能对Ca~(2+)特异性响应的~1H/~(19)F磁共振成像探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