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1.北斗导航系统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时2分,由我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2000年12月21日零时2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15日,我国继2007年4月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后,又发射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运行在地球的静止轨道上。科学家们计划2020年前后建立运行在3种轨道,共计30多颗卫星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集导航、定位、授时、通信为一体的空间核心基础设施,可提供开放服务与授时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用户容量、服务区域、动态性能、定位精度、使用方式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表现优异,并与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  相似文献   

3.
“NextView计划”与光学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发起的“NextView计划”是在“未来成像体系”(Future Imagery Archtecture,FIA)计划失败的背景下提出的。“NextView计划”由WorldView-1和GeoEye-1两颗商业光学遥感卫星组成。卫星的地面像元分辨力分别为0.5 m和0.41 m,是目前世界商业卫星中分辨力最高的两颗卫星。本文介绍了“NextView计划”项目实施的依据,描述了WorldView-1和GeoEye-1两颗卫星的技术指标、工作模式和特点,并对未来光学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认为未来光学遥感卫星将向“更高、更快、更小、更准、更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从太阳、地球和“地球一卫星”系统的质心这三个参照系,来分析哪些守恒定律对“地球-卫星”系统是成立的。 “地球-卫星”系统是处在太阳的引力场中的,这是本文始终在考虑着的一个关键问题。 让我们先计算一下太阳对地球和卫星的吸引力(这是外力),以及地球与卫星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是内力): 万有引力常数(米2/秒2·千克) 太阳的质量(千克) 太阳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 R=1.496× 1011(米) 地球的质量m=5.98×1024(千克) 地球的半径r=6.37×106(米) 卫星的质量产为10’(千克)的数量级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为 太阳对卫星的引力为 (这里,取…  相似文献   

5.
卫星水汽图像的基本原理是卫星云图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吸收再发射模型”直观地展现水汽吸收再发射过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其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更加准确地解译卫星水汽图像.  相似文献   

6.
根据返回式卫星的特点,卫星在轨飞行包括两个阶段的时间同步工作模式:1)“返回舱和仪器舱在轨段组合体”时间模式;2)两舱分离后,“仪器舱留轨段”时间模式。因此,如何设计返回式卫星的时间系统,并进行优化使其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任务,是返回式卫星时间系统设计的关键点。返回式卫星时间包括时间产生、时间维护、时间发布及时间传输。返回式卫星时间系统设计就是为了满足时间用户对时间同步精度的需求,通过特定方法和必要手段对星上时间产生、维护和发布机制进行相应的系统设计。针对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时间同步需求、时间管理模型、时间系统架构以及时间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并对卫星在整星电测以及在轨运行的验证情况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7.
大量采用宇航级元器件进行航天器研制的模式,由于其“成本高、研制周期长、元器件性能不足”等缺点,已经难以满足微纳卫星“周期短、成本低、集成度高”的要求。因此提出了在微纳卫星上使用COTS(Commercial off-the-shelf)器件的方法;针对微纳卫星的特点,首先分析了微纳卫星对COTS器件的需要和风险,提出了COTS器件微纳卫星应用的选用原则、选用依据;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提出了COTS元器件微纳卫星应用流程,有针对性提出了COTS器件应用的器件级和板级筛选方法,并开展了COTS器件的微纳卫星抗单粒子效应加固设计,进一步提高COTS器件应用的可靠性。通过在轨应用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选用筛选的COTS器件,在进行有效加固后可以满足微纳卫星在轨稳定运行的要求,同时为微纳卫星降低成本缩短研制周期提供了保障。该方法对COTS器件在微纳卫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般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欧洲航天局在荷兰航天局的支持下准备向近地轨道发射一颗充满去电离水的小型卫星,据报道,重量仪为129千克的“液体”卫星将进行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将来可以更好地理解液体在微重力条件下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2002年5月发射的中国“海洋一号”卫星10通道水色扫描仪的光学系统设计。该系统有10个探测通道,波段从可见到远红外,空间分辨率1.1km,并首次采用了“K镜”消像旋系统。  相似文献   

10.
《物理通报》2007,(12):14
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借助太阳观测卫星“太阳-B”发现了太阳上的太阳风喷口和可能与“日冕加热”现象有关的阿尔芬波.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一种单分散“核-卫星”纳米金簇状结构的构造方法,不但可以有效调节卫星粒子的数目,还能实现核与卫星粒子间距离的准确控制. 利用DNA分子高度可控的程序化自组装性能,通过合理控制组装过程中核与卫星粒子表面的DNA修饰密度以及不同金纳米粒子的化学计量比,实现了单分散核-卫星结构的高产率组装,结合使用凝胶电泳这一高效的纳米分离技术实现了目标产物的分离. 该方法保证了卫星粒子表面极低的DNA覆盖率,使其与蛋白分子中的巯基基团具有较强的化学亲和作用,使得金纳米粒子在蛋白功能化石墨烯表面的二维层次化自组装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FY-2卫星星载扫描辐射计午夜杂散光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云二号”(FY-2C)的主要载荷是自旋稳定平台上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卫星进入午夜工作时,太阳光线将会入射到辐射计的R-C光学系统中,并且经过各种器件及框架结构反射或者漫反射,从而产生影响成像的杂散光。针对气象部门提供的FY-2C卫星云图中午夜杂散光较严重的情况,分析了特定噪声区域的产生原因,并为同型号卫星星载扫描辐射计的改进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物理通报》2009,(11):57-57
NASA月球弹坑观测与遥感卫星(LCROSS)的初步数据显示,此次任务成功在月球坑的永久阴影中发现水,为我们了解月球开启了新篇章. LCROSS卫星及“人马座”火箭于10月9日相继成功撞击了月球南极附近的凯布斯坑,从数十亿年未见太阳光的月球坑底部溅起一股尘埃.  相似文献   

14.
去年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31分,美国宇航局的“半人马座”上面级火箭及“牧羊人”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先后撞击月球南极附近的一个陨石坑。这次撞击的主要科学目标:研究测绘和了解月球表面的情况;探测未来可能的月球着陆点;  相似文献   

15.
第十八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LT18)于1987年8月19—26日在日本京都国际会堂召开.这是三年一次的大型国际会议,内容很广泛,包括低温物理的各个领域.本次大会共有40多个国家的约1500位科学工作者参加,收到学术论文约1400篇(其中约半数来自日本本国),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为了便于进一步深入讨论交流,最近几届大会都在会议召开前后安排一些较小规模的专题“卫星”会议.1987年的卫星会议有:“安德森局域化问题”(在东京大学,8月16—18日);“极低温会议”(在名古屋大学,8月27—30日);“国际超导电子学会议(ISEC’87)”(在东京大学,8月28—29日…  相似文献   

16.
李良 《物理通报》2007,(12):1-6
2007年10月24日18时,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顺利发射升空,开始了又一次壮观的太空之旅.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笔者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幻想,已经从敦煌石窟上斑驳的壁画,逐步变成了一幅史诗般的现代太空画卷,中国人的“飞天”、“奔月”之梦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7.
面向当前第25太阳活动周,评估太阳与地磁活动对超低轨重力卫星电推进系统工作的影响。通过对超低轨道重力卫星进行轨道仿真和分析GOCE任务数据,得出大气阻力的变化规律,并获得了太阳活动极大年附近任务和极小年附近任务对携带工质量的影响、地磁暴对电推进系统保持“无拖曳”工作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余情况相同下,卫星在太阳活动低年附近任务的工作轨道高度可较高年降低约20 km,有利于提高重力信号强度。强地磁暴通常引起超低轨道卫星阻力增加30%~90%,飞行控制需为克服地磁暴影响留足够的推力裕度。推力器设计应保证最大推力的10%~70%推力区间具有高比冲,且着重考虑此区间的寿命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6):1725-1725
(第一轮通知)第四届二维相关光谱学术会议,作为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第19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由中国光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6年光谱年会”的卫星会,将于2016年10月28—3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州大学和闽江学院联合承办,北京大学协办。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国外先进地基空间监视系统的发展现状,从地基光电系统观测空间目标的角度描述了星火光学靶场35 m口径望远镜系统及367 m口径高级光电(AEOS)望远镜系统,给出了这两种望远镜系统的工作性能和所开展的工作。通过对这两套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先进单元技术的研究,对构造“用于卫星成像的地基光电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针对目前提出的“对卫星成像的大口径地基光电观测设备”的总体研制方案,提出了建造应用自适应光学技术的18 m地平式望远镜的观点,提出该系统应设计为一个功能可扩展的光学平台。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在克服了可靠性、无法预知的空间环境风险和技术方面可能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威胁,历时十天,经过多次变轨、中途修正、近月制动、捕获月球等数百个动作,“嫦娥一号”终于扑入了月球的怀抱。又经过多次调整,“嫦娥一号”进入了周期为127分钟、高为200千米的环月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