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98年4月6日至7月17日在日本福井县栽培渔业中心进行了牙鲆人工育苗和中间培育试验.孵化后到平均全长33.3mm的育苗成活率为29.2%,中间培育(到平均全长70.0mm以上)的成活率分别为:A水槽81.5%和B水槽96.4%.  相似文献   

2.
根据Hertwig效应,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对真鲷(Pagrus major)冷冻精子诱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经紫外线照射处理的真鲷精子与大菱鲆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无论是否经过冷休克处理都不能孵化出膜;经剂量为64.8~72.0mJ.cm-2紫外线照射处理后的真鲷精子与大菱鲆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初孵仔鱼表现出典型的单倍体综合征;受精和孵化水温为(14.5±0.5)℃时,大菱鲆雌核发育单倍体的冷休克二倍体化的最佳处理起始时间、处理水温和持续时间分别为受精后6.5min,-2℃和45min.至孵化后60日龄,雌核发育苗种的成活率为0.61%,仅相当于其半同胞对照的10%左右,60~180日龄两者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均达90%以上;14月龄前,雌核发育苗种的全长和体重均比半同胞对照要低,此后雌核发育苗种由于雌性比例较高而生长速度加快,至17月龄时其全长和体重与半同胞对照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褐菖(Sebastiscus marmoratus)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特性和人工育苗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在育苗水温12~17℃,5日龄卵黄囊消失进入仔鱼后期,36日龄各鳍鳍条形成进入稚鱼期,经57~62 d鳞被完整发育为幼鱼;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17.42%、66.01%和89.21%;水温对30日龄前的仔鱼生长影响不显著,平均体长增长率为(0.12±0.01) mm·d-1,30日龄后温度效应不断增大,平均日增长率(0.75±0.05) mm·d-1,其生长拟合方程为 Lt=0.0001D3+0.001D2+0.0123D+4.3919, R2=0.98;蛋黄可以部分代替轮虫,且存活率及生长速度与轮虫组无显著差异;育苗中发现第14~15天、第28~30天、第41~50天分别为褐菖育苗的3个危险期,死亡率以第1个危险期最高,达67.20%;针对3个危险期提出了加强早期营养供应,缩短卤虫投喂时间,增设底部和各水层隐蔽物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2005-2006年采集于鄱阳湖的121尾红鳍原鲌(体长范围94.88-275.67 mm)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鄱阳湖红鳍原鲌样本,年龄范围0 ~6,以2-3龄为主,优势体长在120~200 mm,占总个体数的75.21%,体重分布集中在30~150 g,占76.03%.结果表明: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L=58.788 8 20.467 5*SL,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3.1×10-6L3.297 5,属匀速生长,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其生长式型:Lt=327.348 7*[1-e-0.211 2*(t 1.074 5)],Wt=608.988 7*[1-e-0.211 2*(t 1.074 5) ]3.297 5.生长拐点年龄为4.57龄,对应体长为228.08 mm,体重为184.98 g.了解鄱阳湖红鳍原鲌的生长规律,为鄱阳湖红鳍原鲌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调控方法,进行换季繁育,通过池塘培育轮虫和桡足类、饵料的营养强化、变态阶段的技术创新等措施,在总水体为150 m^3的4个育苗池中,育出全长为2.3~3.4 cm的黑鮸苗种109.2万尾,成活率达25.05%.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黑鮸育苗过程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6.
糖化酵母及酿酒酵母原生质体制备中若干条件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 文意欲从糖化酵 母 ( a Se eha r om ye e sd ia s t a tie u s) 菌株5 1 0 1 一 7 C、5 2 0 6 一 I B、5 3 0 1 一 1 4 D及酿酒酵母 sr.cer ve is ae ) 菌 株 H U 一 T Y 一 I A 出发,按 L S ( 27) 正 交 表 设 计 实 验,进一步探 索酵母原 生质体制备条件.结果表 明,在选择 的诸因素 中,菌体菌龄与酶解脱壁时间之间有着极显 著的交互作用.各 因素对原 生 质体形 成和再生 的影响程度依次为:酶解脱 壁时 间与菌 龄交互作用 > 酶解脱壁时间> p一 硫基 乙醇预处理浓度> 菌龄。经实验确认,原生质体制备 最优条件为:取菌龄为 15hr的菌体,以。.01 m ol / L 的 p一 琉基 乙 醇预 处理,蜗牛酶温浴时 间为60 m in.依此约可获得 80 % 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和 50 环的原生 质体再生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及敏感性, 本文以海水模式鱼—–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对象, 分析4种代表性海水重金属污染物铜、镉、铅、汞对其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的24h急性毒性. 结果显示: 海水青鳉发育阶段对4种重金属离子都很敏感, 且都产生明显毒性影响. Hg2+、Cu2+、Pb2+、Cd2+对海水青鳉胚胎发育期24h LC50最低值分别为2.34μg?L-1 (I期)、0.72mg?L-1 (IV期)、22.65μg?L-1 (I期)、27.32μg?L-1 (I期), 对青鳉胚胎发育毒性大小的排序为Hg2+>Pb2+>Cd2+>Cu2+. Hg2+、Cu2+、Pb2+、Cd2+对海水青鳉仔鱼期24h LC50最低值分别为0.018 mg?L-1 (7日龄)、0.48mg?L-1 (8日龄)、1.87mg?L-1 (6日龄)、1.86mg?L-1 (5日龄), 对青鳉仔鱼毒性大小的排序为Hg2+>Cu2+>Cd2+>Pb2+. 由此得出重金属对海水模式鱼的胚胎和仔鱼发育的敏感期, 并经实验得到其最低敏感浓度, 也为进一步开展海水重金属的生物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牙鲆群体Idh-1基因座位杂合型个体选择性优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淀粉凝胶水平电泳法分析了人工牙鲆种苗群体的异柠檬酸脱氢酶同工酶 (IDH) .对牙鲆材料分析得知 Idh- 1基因座位只存在 A、B两个等位基因 ,而且在 2 3个样品群中 ,有 19个样品群呈现 A、B这两个等位基因所决定的基因型的杂合型个体过剩现象 ,表现出杂合基因型的选择性优势 .设定这 19个呈杂合型过剩样品群的死亡率为零 ,即以杂合型 A/ B的成活率为 10 0 %来计算其纯合型的成活率 ,得到纯合型个体 A/ A和 B/ B的成活率分别为 6 9.2 %和 75 .2 % ;从个体的标准体长上看 ,在表现为杂合型个体过剩的 19个样品群中 ,15个样品群的杂合型个体 (A/ B)大于纯合型个体 (B/ B) .其结果反映了牙鲆人工养殖放流群体的 Idh- 1的基因型与成活率及生长存在相关性 .  相似文献   

9.
将人γ干扰素 /β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 ( hγTNF-β)重组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 p ET2 8,构建成T7lac启动子控制下的 His6融合表达质粒 ,转化溶源菌 E.coli BL 2 1 ( DE3 ) .经 IPTG( 1 m M)诱导表达 ,阳性菌在 SDS-PAGE泳图上出现一条粗表达带 ,其分子量 ( 3 2 k Da)与目的蛋白 His6-γ TNF-β)理论分子量相符 .薄层扫描与溶解性分析显示 ,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 4 5%以上 ,主要为不溶性的包涵体( IBs) .离心分离 IBs产物 ,溶于 7M尿素中 ,然后通过 Ni柱进行亲和层析 ,即可获得一步纯化的表达产物(纯度为 96%、回收率为 91 % ) .纯化产物再经复性缓冲液稀释复性 ,其细胞毒比活性与抗病毒比活性分别达到 1 .2× 1 0 7~ 2 .0× 1 0 7u/m gp和 6.6× 1 0 5~ 7.2× 1 0 5u/mgp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C s(6P3/2) C s(6P3/2) H e→C s(n lJ=8S1/2,4F5/2、4F7/2) C s(6S1/2) H e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在温度为330~340 K,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共振激发C s原子至6P2/3态,利用另一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激光束作为吸收线探测6P3/2态原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缓冲气体增大了两个6P3/2原子间的能量转移,这可从测量由两个C s(6P3/2)原子碰撞而被布居的n lJ态所发射的荧光得到证实.三体碰撞速率系数分别为(1.80±0.72)×1-0 27cm6-s 1、(1.28±0.51)×10-27cm6s-1、(2.23±0.89)×1-0 27cm6-s 1.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苗种规格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养殖效果的影响, 进行了放养3种不同规格乌贼苗种(胴长分别为(4.09±0.15)、(5.25±0.48)和(6.16±0.19)cm)的养殖实验. 结果表明 不同规格乌贼苗种的摄食量均波动上升, 饵料系数随养殖时间逐渐降低, 由8.00±1.01降至3.74±0.35. 乌贼苗种的特定生长率先增加, 在胴长左右时达到峰值, 后减少并稳定至4%左右. 3种规格乌贼苗种养殖30d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8.50±0.88)%、(92.00±0.60)%、(93.83±0.34)%. 大规格乌贼苗种的日均增重量、存活率显著(P<0.05)高于小规格乌贼苗种. 综上所述, 在虎斑乌贼养殖中苗种放养规格以胴长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盐度在三疣梭子蟹幼蟹养殖中的作用, 设置5个不同梯度的盐度(10、15、20、27、35)来检验对梭子蟹幼蟹存活及蜕壳的影响. 结果显示: 盐度显著影响三疣梭子蟹幼蟹的蜕壳存活率以及其蜕壳周期的长短和蜕壳率. 盐度10、15组具有较高蜕壳存活率, 分别为(89±0.10)%和(72±0.10)%; 具有较短的蜕壳周期, 分别为(18.15±0.52)d和(17.51±0.73)d, 且蜕壳率也较高. 因此, 在三疣梭子蟹幼蟹养殖过程中, 可采取10~15的较低盐度获得较稳定的存活率及较短的蜕壳周期  相似文献   

13.
对延迟投饵0~6d的鮸鱼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海水温度为24.5~25℃,盐度为24.2~24.8时,鮸鱼仔鱼3日龄后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25%.其不可逆点(PNR)出现在开口后第3天;(2)鮸鱼仔鱼体长的增长率随着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减低,鮸鱼仔鱼的存活率亦随着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延迟6d投饵,8日龄仔鱼全部死亡;(3)鮸鱼仔鱼的适宜投饵时间为孵出后的1d之内.  相似文献   

14.
研究评估了6种养殖容器颜色(红、黄、绿、蓝、黑和白)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应激及甲壳颜色的影响. 结果表明, 黄色和蓝色容器中幼蟹存活率和生长率较高, 红色存活率最低. 在应激方面, 红色和黄色组的皮质醇水平较高(P<0.05); 黄色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红色组的丙二醛(MDA)水平较高(P<0.05); 蓝色组的己糖激酶(HK)水平较低(P<0.05). 养殖容器颜色还显著影响了幼蟹的甲壳颜色, 幼蟹壳色会趋近养殖容器颜色. 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养殖容器颜色对壳色的L*、a*、b*值的贡献分别为80.17%、41.28%、19.13%.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蓝色容器能够提高拟穴青蟹幼蟹的存活率和生长率, 且其应激较低, 因此蓝色容器更适合于拟穴青蟹幼蟹的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定向培藻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应用效果. 选取体长0.545cm的凡纳滨对虾84万尾, 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 每个室内水泥池(30m2)14万尾), 对照组水体不添加藻, 试验组水体中添加海链藻(藻浓度维持2×104~5×104 cell?mL-1), 试验周期25d. 结果表明: 定向培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养殖水质影响显著(P<0.05), 其中, 对虾体长、体质量成活率和饵料系数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养殖水体的pH日差值和、NO3--N、NH4+-N、PO43--P和养殖水体中弧菌数量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 养殖池中添加定向培海链藻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体的水质稳定, 减少水体的氮磷含量和抑制弧菌的生长, 同时也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调节碳氮比改善水质和促进对虾生长已有一些报道, 但不同实验室得出的结论经常相互矛盾. 本研究通过建立规范一致的对虾养殖实验体系, 设置对照组(CN6组, 碳氮比为6)和处理组(CN10组和CN20组, 碳氮比分别为10和20), 每组设置8个重复, 研究输入碳氮比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输入碳氮比可促进对虾生长和存活. 与对照组相比, CN10组的末均重、虾长、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产量分别提高了18.04%、7.45%、13.11%、46.73%和73.03%, 而饲料转化率降低了43.41%. 此外, CN10组的水体理化指标如pH、溶解氧、氨氮、亚硝氮、磷酸盐、总磷的浓度也极显著低于CN6组. 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对虾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是亚硝氮、磷酸盐、总磷和pH. 然而, 实验第25d, CN20组对虾大量死亡, 产量和存活率都很低, CN20和CN10组的对虾体重和体长均高于CN6组, 说明过高的输入碳氮比可以促进对虾生长但不利于对虾存活. 本研究说明重复数对于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诱食剂种类对管角螺幼螺摄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管角螺幼螺配合饲料的高效诱食剂, 分别选取7种氨基酸、2种含硫有机物和2种动物的提取物诱食剂添加至基础饲料中, 对壳高(2.10±0.25)cm、体重(1.05±0.25)g管角螺幼螺进行为期100d的不同诱食剂投喂效果实验. 结果显示: 7种氨基酸中, 以甘氨酸添加量为0.2%时的摄食率和增重率最大; 含硫有机物类诱食剂中, 大蒜素以添加量0.15%的效果较佳, 甜菜碱以添加量0.6%的效果较佳; 动物提取物类诱食剂中, 菲律宾蛤仔汁和缢蛏汁添加量均以0.4%时效果最好. 11种诱食剂中, 以缢蛏汁添加效果最佳, 且原料来源广、制作方便, 成本低, 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