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得了平均晶粒度为15nm的CeO2粉体,并用浸渍法制备了Pd-Cu/纳米CeO2催化剂;通过XRD、SEM和HRTEM等表征手段研究了纳米CeO:粉体和Pd-Cu/纳米CeO2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催化剂对CO的低温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纳米CeO2粉体负载的Pd-Cu催化剂对CO的低温催化氧化活性明显优于一般CeO2颗粒负载的Pd-Cu催化剂,其CO完全氧化的最低温度比Pd-Cu,热分解法CeO2催化剂低约70℃,比Pd-Cu,工业CeO:催化剂低约130℃。因此,纳米CeO2粉体作载体可极大地提高Pd-Cu催化剂的CO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系统合成了不同粒径的CeO2和Ag纳米粒子及Ag-CeO2纳米复合粒子,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CO催化氧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g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较低,以其为催化剂时CO的最大催化转化率仅为40%,且粒径越小越容易失活;在CeO2纳米粒子催化下,CO的催化转化率可达到100%,但催化反应的温度较高(约350℃);与CeO2和Ag相比,Ag-CeO2的催化性能明显增强,CO在较低的温度(150℃)下可实现完全转化.程序升温还原(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TPR)分析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材料中Ag和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优异催化性能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3.
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制备Pd-Cu/γ-Al2O3低温CO氧化催化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Nano-particle Pd/γ-Al2O3 monometallic and Pd-Cu/γ-Al2O3 bimetallic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solvated metal atom impregnation (SMAI) method. The results of XRD measurement indicated that Pd- Cu alloy was formed in the bimetallic catalysts and the crystalline particle size of the alloy increased as Cu contents increased with av-erage diameters < 6.0nm for all the samples. XPS and Auger spectra showed that Pd was in zero- valent state, Cu existed mainly in zero- valent state and partially in monovalent state Cu+. The Pd/γ-Al2O3 and Pd-Cu/γ-Al2O3 catalysts exhibited higher activity for CO oxidation at low temperature. The activity of Pd-Cu/γ-Al2O3 bimetallic catalys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d/γ-Al2O3 monometallic catalyst. The Pd-Cu/γ-Al2O3 catalyst with Pd/Cu atomic ratio of 1∶1 showed the highest activity.  相似文献   

4.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Ir/CeO2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随着Ir负载量的增加,Ir/CeO2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当Ir的负载量为1%时,催化剂的活性最高。Ir/CeO2催化剂中Ir以IrO2的形式存在,当低负载量(≤1%)时以高分散形式存在;高负载量(>1%)时以晶相IrO2的形式存在。随着Ir负载量增加,Ir粒子逐渐变大,反应比速率和反应转换频率(TOF)逐渐下降,表明小粒子上具有更高的CO反应活性。同时也发现金属态Ir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高于氧化态IrOx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溶液沉淀法和沉积-沉淀法分别制备了CeO2载体及相应Au/CeO2催化剂,以CO氧化反应为表征反应,考察了载体制备条件,催化剂的焙烧温度、预处理温度和气氛以及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BET、XRD和TEM表征,分析了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载体的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的活性有一定影响,经微波处理的载体负载活性组分后,由于活性组分和载体的接触较紧密,因此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催化剂的最佳焙烧温度为300℃,最佳活化温度为300℃,气氛为空气,最佳金负载量为4%.  相似文献   

6.
负载型纳米非贵金属催化剂上CO的氧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杜芳林  陈诵英 《分子催化》1997,11(3):209-214
用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了纳米Cu、Cr、Mn、Fe、Ni、采用机械方法将其加到Al2O3载体上,制成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用TEM、SEM、XRD、HRTEM等手段,对纳米粒子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对CO催化化的结果表明,铜催化剂的活性最高;铜、铬催化剂的活性高于贵金属钯催化剂;锰催化剂活性与钯相当;铁、镍催化剂活性较差,XRD实验表明,催化反应后,纳米金属将变成氧化物。  相似文献   

7.
CuO/CeO2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性能及其表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用CO流动反应法 ,程序升温还原 (TPR) ,光电子能谱 (XPS)和X射线衍射Rietveld分析等技术研究了CuO ,CeO2 及CuO/CeO2 各组分催化剂。结果表明 :单组分的CuO和CeO2 对CO的氧化活性较低 ,但CuO与CeO2 形成复合氧化物后 ,其CO氧化活性明显提高 ,这可能与铜物种在CeO2 表面的价态 (Cu2 + 和Cu+ ) ,分散状态和还原性能有关。CuO在CeO2 上的负载量对铜物种在CeO2 表面形成的价态 (Cu2 + 和Cu+ )至关重要 ,CuO的负载量为 1 0 %时 ,XPS检测不到Cu2p3/2 (eV)结合能 ;当CuO的负载量为 5 0 %时 ,CuO主要以Cu2 + 和Cu+ 形式存在 ,而负载量大于 5 0 %时 ,CuO则以Cu2 + 形式存在。由于形成了CuO/CeO2 复合氧化物 ,使离子半径小于Ce4 + 的CuO进入了CeO2 晶格 ;当CuO的负载量达到 5 0 %时 ,CuO的晶粒尺寸值为最小 ( 6 1nm) ,而晶格畸变值为最大 ( 2 86× 10 - 3) ,此时 ,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和最佳的CO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连续两步光沉积法,在TiO2纳米带(TiO2-NB)表面沉积双金属Au-Ag纳米颗粒制得Au-Ag/TiO2-NB一维纳米结构,并将其组装成纳米纸多孔催化剂(Cat),其结构、形貌和性能经SEM,TEM,ICP,XRD,XPS和UV-Vis表征。以CO低温催化氧化为探针反应,考察了Ag/Au比(n)和还原预处理温度(T)对Cat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t0.8400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CO转化率达94%。催化剂的失活是由反应初期极小尺寸的金属纳米颗粒团聚烧结和反应过程中中间产物碳酸盐的生成所致。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Al2O3, SiO2和C3N4为载体, 通过简单浸渍法制备了3种负载型Pd-Cu催化剂(PC-Al2O3, PC-SiO2, PC-C3N4), 考察了其在室温下富氢气氛中CO优先氧化反应性能. 采用X射线衍射(XRD)、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氮气物理吸附仪(N2-physisorption)、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 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2-TP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DRIFT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与PC-SiO2和PC-C3N4相比, PC-Al2O3具有更高的CO优先氧化性能. 这是由于PC-Al2O3上形成了大量与Pd物种具有强相互作用的Cu2Cl(OH)3物种; 而PC-SiO2中仅有少量的Cu2Cl(OH)3, 且与Pd物种相互作用较弱; PC-C3N4中Cu物种则更易与C3N4基质配位, 由此削弱了Pd, Cu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反应气氛下PC-Al2O3表面还易形成具有更强CO活化能力的Pd+物种, 通过与大量Cu+物种紧密相互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d+被过度还原为Pd0, 从而维持了其催化活性. 与SiO2和C3N4相比, Al2O3更适合负载Pd-Cu用于富氢气氛下CO优先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0.
借助较为成熟的纳米技术手段,采用PVP为保护剂、乙二醇为还原剂制备具有不同Pt/Fe比例的双金属纳米粒子,最终通过氧化处理获得具有不同微结构环境的纳米Pt-FeO_x催化剂,并以此为模型考察它们对CO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O_x物种的数量一方面影响Pt物种的价态,同时也影响Fe物种自身的氧化还原性质,这些性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CO和氧分子的活化,Pt周围适量FeO_x物种的存在对构建高活性CO氧化催化剂有利。  相似文献   

11.
以SiO2为载体,利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ce摩尔比和含量的CuxCe1-xO2-x/SiO2(x-0~1)催化剂,在消除内、外扩散的条件下,评价了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活性,求取了反应的活化能,并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xCe1-xO2-x/SiO2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活化能与Cu、Ce摩尔比和CuxCe1-xO2-x含量都有关系,其中Cu、ce摩尔比为1:1的25%Cu0.5,Ce0.5,O1.5/SiO2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和最低的反应活化能,CO能够在169℃时完全转化,反应的活化能为56.1 kJ/mol.对于Cu0.5Ce0.5O1.5系列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较低时,催化剂的物相主要是CuO-CeO2固溶体,含量大于35%时开始有CuO物相生成.对于不同Cu、Ce摩尔比的催化剂,Cu摩尔含量较高时主要是CuO物相,Cu摩尔含量较低时主要是CuO-CeO2固溶体和CeO2物相.活性组分Ce和Cu之间、活性组分和载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其对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活化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硝酸铜、 正硅酸乙酯和硝酸铈为原料, 利用溶胶-凝胶-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不同n(Cu)/n(Si)的用于CO催化氧化的Cu/SiO2系列气凝胶催化剂. 利用TEM、 XRD、 物理吸附、 微型反应器和气相色谱等对试样进行了表征. TEM观察结果显示, 试样中含有介孔的气凝胶结构, 5 nm左右的Cu粒子均匀地分布在SiO2的网络组织中. BET分析结果表明, 试样的比表面积均在140 m2/g以上. XRD分析结果显示, 添加铈前后, 试样的物相发生了从Cu 2+ →Cu+ →Cu的转变, 使试样的催化活性进一步提高. 试样的催化氧化CO活性表明, 组分中铜含量的不同及铜的不同物种直接影响试样的催化氧化CO的活性, 当组分中n(Cu)/n(Si)=2时, Cu/SiO2试样上CO完全氧化的温度降为210 ℃; 于400 ℃低温焙烧, 可使试样中有效活性组分全部转变成纳米晶CuO, 并进一步降低了CO完全转变成CO2的温度; 添加少量铈组分, 使试样催化氧化CO的tstart, t50及t90温度提前20 ℃以上, Cu/SiO2试样催化氧化CO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 试样降低CO氧化温度的实质是降低了CO氧化的反应活化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浸渍法在高比表面积的SiO2上负载不同量的CeO2,得到了CeO2不同颗粒尺寸的CeO2-SiO2载体,并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CeO2-SiO2负载的纳米金催化剂.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N2物理吸附、拉曼光谱和透射电镜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甲醛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高分散度、小尺寸的CeO2有利于得到较小尺寸的Au颗粒,并增强了催化剂的还原能力和氧缺位浓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催化剂低温甲醛催化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资源丰富的天然铝土矿经NaOH溶液水热处理后焙烧,获得比表面积达174 m2·g-1铝土矿载体,制备了双金属Pd-Cu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金属Pd负载量为0.5%(质量百分数),以CO氧化反应为探针反应,详细考察了Cu含量的变化对催化剂物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Cu的引入有利于提高金属Pd的分散度,同时随着Cu含量的变化,金属Pd与Cu之间以及金属与铝土矿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之改变。催化剂的CO氧化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Pd和Cu负载量分别为0.5%和4%的样品(PdCu4/MB)催化反应性能最佳。结合表征结果认为,PdCu4/MB的高活性归因于良好的Pd和Cu分散度,金属Pd、Cu以及金属与载体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此外,CO-TPD表征结果说明较强的CO吸附能力和从载体中获取氧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PdCu4/MB样品的CO氧化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15.
利用资源丰富的天然铝土矿经NaOH溶液水热处理后焙烧,获得比表面积达174 m2·g-1铝土矿载体,制备了双金属Pd-Cu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金属Pd负载量为0.5%(质量百分数),以CO氧化反应为探针反应,详细考察了Cu含量的变化对催化剂物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Cu的引入有利于提高金属Pd的分散度,同时随着Cu含量的变化,金属Pd与Cu之间以及金属与铝土矿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之改变。催化剂的CO氧化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Pd和Cu负载量分别为0.5%和4%的样品(PdCu4/MB)催化反应性能最佳。结合表征结果认为,PdCu4/MB的高活性归因于良好的Pd和Cu分散度,金属Pd、Cu以及金属与载体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此外,CO-TPD表征结果说明较强的CO吸附能力和从载体中获取氧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PdCu4/MB样品的CO氧化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种碘酸改性的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O/CeO2催化剂, 研究其在富氢气氛中CO优先氧化反应(CO-PROX)的催化活性. 与传统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 碘酸改性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更好. 程序升温还原、 X射线衍射、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证明该催化剂粒径较小, 表面含有更多的Ce3+及还原性氧化铜物种, 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