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43
德布罗意(L)首先提出电子和原子都具有波动性的理论,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出生于一个法国贵族家庭,曾祖父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处死。他冲破家庭传统,选择科学研究为终生职业。1924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他在彭加莱学院任理论物理学教授直至1962年退休。1924年发表他著名的电子波动理论论文。当时光的波粒二象性刚被证实。他把这种二象性扩展到物质,解决了原子内的电子运动问题。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86
霍耳效应是一种电磁效应。将通有电流的导体或半导体置于与电流方向垂直的磁场中,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会产生一横向电场。从霍耳系数的正负和大小可以判断载流子的类型和浓度。霍耳系数与载流子的浓度成反比,半导体的霍耳系数比金属大得多。1980年,克里青发现了量子霍耳效应。他在研究处于超强磁场和超低温度之下硅的金属一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的霍耳效应时,观测到霍耳电阻随外加磁场的变化曲线上出现多个平台,其电阻值与半导体材料的种类、器件制造和结构无关,而是取普适值,通过基本物理常量表示为h/ie^2.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45
迪尔赫亚和他哥哥在德国学习矿物学,后来都成了维尔纳理论的信徒。1782年他们到了瑞典,师从伯格曼,并拜访了舍勒针。他们分析了一种在开采锡时获得的称做钨锰铁矿的矿物,于1783年从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称做钨。这种金属瑞典语称做Tungsten,意思是“重石头”。舍勒研究过含钨矿物,但未发现这种新金属。迪尔赫亚兄弟后来都被派遣到拉丁美洲(当时在西班牙统治下)去管理矿业。他的哥哥死于现在的哥伦比亚,他在墨西哥却干得很出色,一直在那里生活到墨西哥取得独立,而后又回到西班牙。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9
舍勒1757年在哥德堡做一药剂师的学徒,开始学习和研究化学。1770年在乌普萨拉做药剂师。1775年选入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舍勒发现的有机和无机物不下3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氧和氯。他在1773年以前,研究了燃烧现象,分离出了氧气(当时他称为“火空气”),并于1775年底写成《论空气与火》一书。他还证明“火空气”存在于空气中。1772年舍勒曾研究氮气,他用硫黄与铁粉的混合物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取得氮气,当时他称为“浊气”或“乏空气”。他是第一个认为氮气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1774年他对软锰矿做了多种实验并确定它是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将这种金属定名为锰。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0
斯托列托夫的主要成就是发现和研究了光电效应,并得出如下规律:在光的作用下,金属有负电荷放出;被金属吸收的紫外线愈多,则光电效应愈强;光电流的大小与物体的照度成正比例;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达到金属表面的光通量成正比。斯托列托夫在电磁学方面也作了一些工作,如对铁磁性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89-89
库什因为精确测定电子的磁矩大于理论值、从而导致对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新考虑和各种修正,与兰姆共获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年库什在哥伦比亚大学与物理学家拉比肌从事磁场对原子束的影响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究雷达,1946年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教授。次年库什通过精密的原子束研究,证明电子的磁性与原有的理论不符,随后精确地测定了多种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的磁矩和核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5
伦琴因为发现X射线,1901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伦琴是斯特拉斯堡大学、吉森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895年,伦琴进行阴极射线管中电流的实验时,观察到附近的一块氰亚铂酸钡在管中通电时发光。据此建立理论:当阴极射线(电子)撞击管的玻璃壁时,形成了某种未知的辐射,穿过室内,照射某些化学样品而引起荧光。  相似文献   

8.
光度学简介     
光的本质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传播、干涉、折射等现象是其波动性的表现,即光是一种电磁波。 但光与物质粒子相互作用时,光就显示出粒子性。例如光电管就是利用光照到金属板时,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能而飞出金属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3
塔姆是一个工程师的儿子,1918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在爱丁堡学习。回到俄国后,于1929年提出固体物理学中的声子概念。声子就是晶格振动的能量子,电子与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来描述,从而用场论的方法处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937年与弗兰克一起对切伦科夫辐射现象(高速带电粒子在通过透明物质时发出蓝光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因此使他与切伦科夫、弗兰克3人共享了195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62
伽伐尼早年学习神学,后转向学医。1775年任波洛尼亚大学解剖学教授。他发现,切下来的蛙腿若碰到电器发出的火花,就猛然抽动,或者当电器开动时,既使不直接接触电火花,只用金属解剖刀触一下,也是如此。显然这与电有关,但电从何处来呢?从金属还是从肌肉呢?作为一位解剖学者,自然偏重活组织,于是他判定为来自肌肉。他宣称有“生物电”,十分固执地坚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0-120
奥本海默是犹太人,很早就显示出过人的智慧。1922年进入哈佛大学,3年后他以空前优秀的成绩毕业。他到英国读研究生。1927年,在格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他证明质子并不是狄拉克嗽的“反电子”,从而为安德森两年后发现真正的“反电子”——正电子铺平了道路。1943年,他受任领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在那里,第一颗原子弹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并在附近爆炸成功。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5
西格班1911年在隆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14年开始研究X射线。他研究出一种方法,可准确地测定各种元素产生的X射线的波长。用这种方法,西格班发现了同莫塞莱曾研究过的那种标识X射线相比透射力较小而波长较长的若干组X射线。简而言之,他发现了为每一种元素所特有的X射线光谱。对于玻尔B36等人认为各种原子内的电子以“壳层”状态分布的观点,这一发现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9-169
韦勒是校长的儿子。1823年在海德堡获得医学学位,后转入化学界。他到瑞典,与白则里一起搞研究,并与他结为终生莫逆。白则里根据化学物质的来源把它们分为两类——有机物和无机物。他相信在制成有机物时需要“生命力”。因此化学家不能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1828年,韦勒将氰酸铵加热,使他感到吃惊的是,他发现由氰酸铵生成的结晶很像尿素,经过试验证明它就是尿素。而尿素是哺乳动物尿中发现的,肯定是种有机物。  相似文献   

14.
罗礼进 《物理与工程》2006,16(4):41-44,59
在一般的近代物理实验教材中,关于电子衍射实验采用的是晶体表面反射衍射或金属箔透射衍射。本文提出一套基于双缝衍射的、用于研究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电子衍射实验方案,并且鉴于在一般的实验中不具备进行电子双缝衍射实验的条件,本实验方案是在电子双缝衍射计算机模拟的仿真环境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3
泡令是药剂师的儿子。1925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当时描述的原子是静止的,所携带的电子处于立方体的角上,也是不动的。可是德布罗意已经揭示了粒子的波动特征,因而必须把电子看成是没有固定位置的波的形式。泡令提出,电子波是成对地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结合体系,这一体系要比电子单独存在时的能量更低,也更稳定。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5-145
束特是英国光学仪器制造家,曾制作了用于望远镜的抛物镜面反射境和椭圆镜面反射镜,成功地用于建造格雷戈里望远镜,并于1759年发现了彗星。束特为当牧师考入了爱丁堡大学,但受到了数学家马克劳林讲课的影响而改学光学和数学并得到赏识,以至为他配置了一个光学车间。1738年定居伦敦,在此,他给一千多台反射望远镜配制了当时最好的金属反射镜。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96
在1823年至1826年间,楞次随一支科学考察队乘坐考察船作环球航行,就像几年后达尔文所进行的航海一样。他发现并正确地解释了大西洋和太平洋赤道南北的海水中含盐量较高,且大西洋比太平洋高,但印度洋含盐量则较低的现象。此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圣彼得堡大学任物理学教授。楞次几乎与法拉弟和亨利同时研究电磁感应,是该领域的第三位奠基人。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79
哈勃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时,受天文学家海尔启发开始对天文学发生兴趣。在获得天文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便专心研究河外星系并作出新发现。他在1922—1924年期间发现,星云并非都在银河系中。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这项发现使天文学家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1925年,又作出第二项重大发现:星系看起来都在远离我们而去,而且距离越远,远离速度越高。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51-51
艾克曼首先发现脚气病是因缺乏某种微量物质引起的,从而导致维生素B1的发现。为此,与霍普金斯共获192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883年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后在爪哇、苏门答腊任军医。后至柏林同科赫川一起工作,这对他以后的生涯很有影响。1886年艾克曼赴东印度群岛研究当地流行的脚气病。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56
费曼1939年毕业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942年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同代的物理学家一样,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在阿拉莫戈多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也在场。1945年,他去康奈尔大学任教,1950年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曼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在量子电动力学中,对电子行为的数学计算结果远比以前采用的方法精确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