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植物修复法是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的重要手段,这种"绿色修复技术"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期待。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植物自身会出现相应的响应反映,进而逐渐适应并有效减缓重金属的直接毒害作用。这种微尺度的调控行为往往多维度和不可见,需要借助精密仪器分析技术加以剖析。现阶段,相关方面的研究还略显欠缺。以黄土修复植物金盏菊幼苗为研究对象,分析Pb/Cd复合胁迫对其表观形貌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识别其地下和地上部分样本的官能团性质,初步推断金盏菊对Pb/Cd胁迫的响应途径和耐受机制。研究表明:随着Pb/Cd胁迫程度的加剧,金盏菊根冠弯曲萎缩,根毛数量明显减少,而其地上部分形貌差异很小。Pb/Cd胁迫对金盏菊幼苗地下和地上部分的FTIR图谱影响较大:3 573cm~(-1)附近的—OH峰强减弱且发生移动,随着Pb/Cd胁迫浓度的增加,峰形更趋复杂化;这表明Pb/Cd与—OH间存在配位结合效应,Pb/Cd胁迫干扰了有机物的合成和分泌。饱和C—H振动峰整体红移,可能与细胞膜的膜脂氧化程度有关。1 631和1 574 cm~(-1)处吸收峰强下降,说明与之关联的蛋白质组分特性可能有异。1 385 cm~(-1)处峰位有所偏移,推测金盏菊通过改变果胶质和油脂的甲基化程度,完成细胞组织对Pb/Cd胁迫的"直接排斥→逐步适应→增强抗逆性"的过程转变。FTIR对于识别土壤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干法灰化硝酸浸出盐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螺旋藻中Pb和Cd,试验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背景干扰消除方法。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Pb为10.7%;Cd为9.9%。回收率在92%-ll0%之间。 相似文献
3.
植物修复法是新兴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手段,也是未来极富应用潜力的主流技术之一。植物根部细胞壁作为重金属/土壤/植物相的交界面,天然地成为修复效能调控过程的关键部位和信号通道。植物细胞壁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行为具有物理化学和生理生化的双重属性,但以光谱技术为切入点,原位解析植物根部细胞壁对土壤重金属离子的响应关系还不多见。以黄土区修复植物金盏菊幼苗为研究对象,分析Pb/Cd复合胁迫对其根部细胞壁形貌的影响,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aman)揭示细胞壁对Pb/Cd胁迫的响应信号。结果发现:Pb/Cd胁迫导致金盏菊根部细胞壁弯曲萎缩,表面分布若干点状深色沉积物颗粒;XRF证实细胞壁Pb/Xd含量增加,但XRD图谱没有发现典型Pb/Xd结晶峰。FTIP图谱中—OH振动峰定位于3 416 cm~(-1)处,表明Pb/Cd离子与—OH间可能存在配位键合;1 701和1 593 cm~(-1)处的特征峰分别移动到1 736和1 618 cm~(-1),说明Pb/Cd胁迫改变了金盏菊根部细胞壁蛋白质结构属性。Raman光谱中2 960 cm~(-1)附近峰强增加,暗示Pb/Cd胁迫影响了细胞壁纤维素分子排列方向。可以认为,细胞壁组分(果胶、蛋白质、纤维素等)和典型官能团(—OH,N—H,C=O等)对于减缓Pb/Cd胁迫引起的金盏菊根部细胞壁毒害效应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乳化剂OP组成的混合胶束对植物叶片中痕量铅测定的增敏作用,建立了植物叶片中痕量铅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新方法,灵敏度比不加混合胶束提高了29%,该法快速,简便,廉价。结果表明:在0—5.0μg/mL范围内吸光度与Pb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Pb+SDS+OP=0.0391C(μg/mL)+0.0073,r=0.9974,检出限为0.006μg/mL。植物样品采取先灰化再对干灰进行快速消解的方法处理后,应用该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植物叶片中的铅进行测定,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0%—3.90%,加标回收率为96.9%—103%,结果显示同一地区植物叶片中的铅含量与植物种类有关、不同地区同种植物叶片中的铅含量与交通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HNO3-HF-HClO4混合酸消解法对凡士林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时测定微量铅和镉,并与其他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实用,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相似文献
1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南瓜吸收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南瓜吸收重金属镉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南瓜对镉的吸收量增大;随着水培时间的延长,南瓜对镉的吸收量增加,水培8 h后吸收量基本趋于饱和;吸收高峰在水培后2 h时出现,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酸性和碱性条件较中性条件下南瓜植株对镉的吸收量均有下降,在pH 3条件下吸收量最小,pH 7条件下吸收量最大。 相似文献
12.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蔬菜中铅和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铅、镉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两种有害元素。本文利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蔬菜中的铅、镉。方法简便、快捷,铅的回收率在94.5%—101.5%之间,镉的回收率在92.0%—97.5%之间。 相似文献
13.
在污染场地植物修复过程中,植物根系通过释放活性分泌物主动适应和抵御污染胁迫,直(间)接影响根际圈土壤DOM的结构组成。现阶段,植物修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污染物的吸收、转运、累积和解毒行为,对于根际圈土壤DOM的探讨略显不足。以Pb/Cd复合污染黄土区金盏菊幼苗为研究对象,分析根际圈黄土Pb/Cd赋存形态、金盏菊生长状况等宏观差异,借助紫外可见光谱(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s)明确Pb/Cd胁迫前后根际圈黄土DOM的微观性质。结果表明:根际圈黄土Pb/Cd以残渣态和可交换态为主,金盏菊生长周期结束后可交换态Pb/Cd含量有所升高。Pb/Cd胁迫抑制了金盏菊株高和出苗率,其生长周期有助于改善黄土理化性质。胁迫后金盏菊根部呈现细长、弯曲且萎缩的迹象;DOM紫外光谱最大吸收区间位于200~240nm,但胁迫后的图谱波峰更加尖锐,峰强更大。Pb/Cd胁迫导致DOM红外吸收峰分别从3 444和1 637cm-1移动至3 440和1 645cm-1,其中存在重金属离子与OH和C=O结合效应。DOM荧光峰集中在λex/em=240/430附近(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峰),Pb/Cd胁迫对荧光峰强干扰较大,而对荧光峰位基本没有影响。金盏菊根际圈黄土DOM能够提供重要的微生态环境信息,光谱学手段能够一定程度上揭示其与Pb/Cd赋存形态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锑精矿中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锑精矿中铅。研究了样品制备方法及共存在元素的干扰,用王水-氢溴酸溶解样品,加入酒石酸抑制锑的水解,试液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此法优点是干扰少、准确度高、快速和简便等。用本法测定锑精矿中铅,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用非完全消解处理柞蚕蛹样品,即在80-100℃的低温下用浓硝酸和过氧化氢,直至消化液呈透明淡黄色,再加入乳化剂OP溶解消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油脂,可获得均匀的样品乳浊液.取适量的乳浊液制成试液,注入石墨炉中,以氘灯扣除背景吸收,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快速测定铅和镉.研究了样品处理条件和干扰的消除,测定结果与灰化法一致,相对误差≤士1.7%. 相似文献
17.
氢化物发生辅助雾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人发中的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氢化物发生辅助雾化的火焰原子吸收法,在K3Fe(CN)6-HCl体系中,测定了头发中铅的含量。对酸度、氧化剂及浓度、NaBH4的浓度及流速对Pb测定的影响分别进行了研究。与传统雾化火焰原子吸收法相比,本方法测铅的灵敏度提高了13.4倍。方法的检出限为2.8 μg·L-1,精密度(RSD)为1.4%。用于测定人发中的Pb,回收率达96%~9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