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传说,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十七匹马.他在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遗嘱上写着:"我把十七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给幼子九分之一.不许流血,不许杀马.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愿!"这三个兄弟迷惑不解,尽管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成绩都不错,可是他们还是不会用17除以2、用17除以3、用17除以9,又不让马流血.于是他们就去请教当地一位公认的智者.这位智  相似文献   

2.
写我父亲李国平的文章太多了。作为1955年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一级教授,这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数学家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今天,我想写的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一位慈父,一位在儿女心中灵魂的乐师与生命的哲人。父亲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儿女心目中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里穿一套浅灰色的西装,外披一件深蓝色的灯芯线披风,左手拿着烟斗,右臂挎着阳伞,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8月16日是中国珠算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珠算协会副会长、中国珠算协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珠算学家姜士贤先生诞辰100周年。姜士贤先生是我父亲华印椿的挚友,共同的理想让他们在一起为中国珠算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抚今追昔,深切地怀念这位中国珠算界的先贤。  相似文献   

4.
<正>1974年秋,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开设了新式珠算课,正在睡觉的父亲把我叫到床前,让我取来那把老珠算盘,开始在床头上教我"三遍九";几天后,父亲取来一本纸张已发黄破旧,封面绢布已经破烂的书,并让我跟着这本书学习。历经数月,"三遍九"、"九归篇"、"狮子滚绣球"、"凤凰双展翅"、"答法"、"留法"、"和尚撞金钟"全部学会,之后父亲又将书中所无的"凤凰单展翅"、"金香楼"传授于我。由于父亲的悉心指导,加之借  相似文献   

5.
曹娥碑谜     
东汉时期,在浙江上虞的舜江边,有一个名叫曹娥的小姑娘.她和父亲相依为命,却也生活得很幸福.可是有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 曹娥看到父亲曹盱每天辛苦地捕鱼,总是希望能帮上点忙.这天,她又一次央求父亲:"阿爹,能不能带我一起去打渔呢?"父亲笑着说:"好孩子,等你再长大一些吧.""可我已经十四岁了."曹娥不服气地说.父亲疼爱地对她说:"舜江上潮水涌动,暗藏危险,我怎么能让你去冒险呢?这江里住着潮神,明天,我就要和几个乡亲驾船逆流而上,迎接潮神,向潮神行祭祀大礼,以保佑我们这里平平安安、渔业丰收.你就耐心在家里等阿爹的好消息吧."曹娥听后,懂事地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6.
正"为什么要把万位后面的数都改写成零?不是说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吗?"尽管老师给我们费了好大的劲讲解这节内容,我还是似懂非懂,一头雾水。晚上,我看完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后,就睡了。这时,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为了使动物们的尾巴更健康、更漂亮、更实用,喜羊羊创办了一所"尾巴医院",专门医治动物们尾巴上的毛病,给他们的尾巴美容,甚至还可以换上他们想要的各种样式各种型号的尾巴。  相似文献   

7.
父亲周全中,1911年11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高村镇(现在属威海的文登市)。2002年4月11日在北京去世。父亲幼年丧父,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初中没上几天就不念书了。1926年我的堂姑夫带父亲去威海协成泰铁行当学徒,临走前姑夫在他自己家里教我父亲打算盘,这是父亲生平第一次学打算盘,像“金香炉”①等趣题使父亲感到饶有兴趣,自此父亲喜欢上了珠算,与珠算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刚到铁行的时候,每天晚上打烊后都由记账的老先生念流水账,学徒们跟着打算盘。开始时,父亲怎么也跟不上,他就下决心自己练习,每天打定数16875(累加)两个小时,风雨无阻地打了三个月后就完全跟上去了,而且对珠算的其它打法也都略有心得。在从学徒做到记账先生的过程中,父亲深感珠算的定是个难点,容易搞错,常常是打完了数值,在最后确定数位时出现差错而前功尽弃,因此他就把如何解决珠算的定位问题放在心上。直到日本侵占威海,我父亲不愿意在日本人的统治下生活,遂辞去铁行的工作与流亡学生们一起到内地求学。在求学的路上,他看到安徽阜阳地区的老乡们用水车车水灌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种水车,觉得很新鲜,仔细观察后很受启发,后来他根据环形水车的原理发明了环形定位带算盘,彻...  相似文献   

8.
正《西行漫记》解说:我六岁就开始干农活了,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湖南湘潭韶山冲上屋场这座"一担柴式"农舍的昔日主人,曾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算盘高手。高手是百年前韶山冲的一位普通农民,姓毛,名贻昌,字顺生。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刘后一(1924-1997),笔名湘江、祥夫、刘博夫,是我国古生物学界著名专家,并以在科普事业中的卓越成就而闻名遐迩。他在速算学方面的潜心研究和丰硕成果,为中国珠算心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业绩和精神,为中国珠算界所瞩目、所铭记。作为他的后人,我感激中国珠算界给予父亲的如此推誉;作为他的女儿,我们也感激父亲给我们留下  相似文献   

10.
<正>初一年级1.有人问小涵与她父亲的年龄,她没有直接回答,而出了一道数学题:"我与父亲年龄的平方数的末两位数都是44,请你猜一猜我与父亲的年龄分别是几岁?"(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15006)周士藩)2.已知一个四阶幻方,每一行,每一列及两条对角线上四个数之和都相等,那么这个相等的和是  相似文献   

11.
<正>我与珠算有很深的渊源,最早可溯源于我少年时候,那时父亲要我跟他的一位朋友学珠算,将来可多一个饭碗,我的进步较快,那位朋友对父亲说:"小家伙悟性不错,能自己悟出口诀的道理来。"对于少年的我,受到这句话的激励和鼓舞后,更增加了对珠算的好感,不但刻苦钻研算理,而且在工作中大练基本功,几十年算盘都与我相伴。特别是退休之后,我学国学,进一步知  相似文献   

12.
<正>听母亲讲,我满一周岁"抓周"时,在琳瑯满目的物品前,我一把抓起了算盘。从此我与算盘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我跟父亲学打算盘,父亲特意给我买了一把"302型中号算盘",那是天津市和平文具生产合作社的产品。这是一把上好的13档算盘,第4档和第10档是铜棍,其余是竹棍,黑色木框架内有91个黑色算珠,每档上2个和下5个共7个算珠,做工十分考究。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3.
有两个西班牙人布兰科和奥特加同龄,且是邻居,但家境却相差很远,布兰科的父亲筅是一个富商,奥特加的父亲却是一个摆地摊的.筅从小,布兰科的父亲就对儿子说:“孩子,长大后你想干什么都行.如果你想当律师,我就让我的私人律师教你当一名好律师,他可是出了名的大律师;如果你想当商人,我就教筅你怎样做生意,要知道,你老爸可不是一个小商人,而是一个大商人;如果你想当……”奥特加的父亲则总是对儿子说:“孩子,由于爸爸的能力有限,家境不好,给不了你太  相似文献   

14.
父亲是1995年3月16日凌晨去世的. 整整四年后,1999年的3月15日,我从北师大出版社取回<数学史大系>,书的装帧非常精美,扉页上印着父亲的名字,没有黑框,就象父亲没有走.当我把书递给妈妈时,她用那布满青筋的手,摩挲着封面上的烫金大字,嗫嚅着,说不出话.  相似文献   

15.
王元 《数学学报》1998,41(3):449-454
潘承洞于1934年5月26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旧式大家庭中,他的父亲潘子起,号艮斋.母亲高嘉懿,江苏省常熟市人,出身贫苦家庭,不识字.他们有一女两子.父亲的忠厚,母亲的劳动妇女的优良品德与严格管教,使子女能够健康成长,激励他们奋发图强.潘承洞在19...  相似文献   

16.
周向宇 《数学通报》2003,(1):F002-F002,1
《数学通报》是我中学时经常翻阅的杂志 .因为父亲是中学数学老师 ,所以当时家里订有这份杂志 .那时肯定没想过日后会应约为《数学通报》写这篇文章 .我想在这里主要谈谈我为什么对数学感兴趣及我所做的数学方向———多复变 .至于为什么对数学感兴趣 ,我想这与年少时所处的环境有关 .一个是大环境 ,也就是社会环境 .我十一二岁时 ,当时文革刚结束 ,高考恢复了 ,社会上比较崇尚读书 ,尤其是读理科 .另一个是小环境 ,也就是家庭环境 .我们家是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对我与弟弟的学业是很重视的 .他们让我们在一所读书氛围较好的学校念书 ,每个学…  相似文献   

17.
一个年轻人准备在家门口的街上开家商店,向父亲征求意见:"我得先准备些什么呢?"他的父亲考虑了一会说:"咱们这条街上商店已经不算少了,但门面房还有的是,你如果不想多赚钱,现在就可租两间门面房,摆上货柜、进一些货物开张营业.如果你想多赚钱的话,就先得准备为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做些什么."年轻人问:"我先做些什么呢?"他的父亲想了想说:"要做的事很多.比如,街上的树叶很少有人打扫,你每天清晨可以将街上的落叶扫一扫.还有,邮差每天送信,有许多信件很难找到收信人,你可以帮忙找一找,然后将信及时送给收信人.  相似文献   

18.
正据《中华日报》报道:2014年1月30日晚,xx省xx市xx医院里同时送来了十二位被打成重伤的儿童。因为事情过于离奇,所以报社特派几位记者到医院采访这十二位受害者。后来才知道,这十二位受害者是被他们的老爸打成重伤的。巧的是他们的星座都不一样,更巧的是他们都因为同一个理由被老爸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有人在微信群中分享了经典的《分马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父亲临终前要将17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得二分之一,老二分得三分之一,老三分得九分之一.因为马不能劈开来分,所以三个儿子无法将17匹马按父亲的遗愿分开.后来一位骑马的大爷帮他们成功地把  相似文献   

20.
乐天警署     
《数学大王》2011,(4):20-24
贝卡他们看到街上的情形。立刻冲了出去。有人打电话报了警,伤者被送进了医院,贝卡他们和街边一些行人作为目击证人被带到了警署去录口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