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合成了9种3-(2-羟基萘基-1-偶氮)-1,2,4-三氮唑(HL1),3-(2,4-二羟苯基-1-偶氮)-1,2,4-三氮唑(HL2),3-(2-羟基-3-羧基萘基-1-偶氮)-1,2,4-三氮唑(HL3),3-(2-羟基-5-溴苯基-1-偶氮)-1,2,4-三氮唑(HL4)和3-(2-羟基-5-甲基苯基-1-偶氮)-1,2,4-1,2,4-三氮唑(HL5)的Zr(Ⅱ)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磁矩,IR,UV-Vis,1H-NMR以及热分析(TGA和DTA)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L1-HL5以二齿一元配体方式通过偶氮的氮原子和羟基基团的氧原子与Zr(Ⅱ)离子配位生成单核配合物。用4种革兰氏阴性菌,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以及2种真菌,即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和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对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最小抑菌浓度(MICs)用纸上杯碟琼脂扩散法测定,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金属化的配合物的抗微生物活性与自由配体相比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合成了一个二价钴配合物[CoL25(NCS)2],(配体L5=4-对溴苯基-3,5-二(2-吡啶基)-1,2,4-三氮唑)。其结构由单晶X衍射结构分析,红外和电喷雾离子质谱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钴原子和2个三芳基三氮唑配体的4个氮原子(平面)和2个硫氰根的氮原子(轴向)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构型。磁性测定表明在1.8~300 K的温度范围内该配合物处于高自旋态。  相似文献   

3.
在甲醇体系中,分别将苯并咪唑席夫碱HL1和HL2与高氯酸镍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结构类似的镍配合物[Ni(L12]·2H2O(1)和[Ni(L22]·2H2O(2)(HL1=N-(benzimidazol-2-ylethyl)-5-chlorosalicylideneimine,HL2=N-(Benzimidazol-2-ylethyl)-5-bromosalicyli-denei-mine),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两个配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Ni(Ⅱ)与来自2个席夫碱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结构。配合物中的氢键将配合物1和配合物2分别连接成二维和三维网络结构。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菌种,研究了2个席夫碱配体和2个配合物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甲醇体系中,分别将苯并咪唑席夫碱HL1和HL2与高氯酸镍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结构类似的镍配合物[Ni(L12]·2H2O(1)和[Ni(L22]·2H2O(2)(HL1=N-(benzimidazol-2-ylethyl)-5-chlorosalicylideneimine,HL2=N-(Benzimidazol-2-ylethyl)-5-bromosalicyli-denei-mine),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两个配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Ni(Ⅱ)与来自2个席夫碱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结构。配合物中的氢键将配合物1和配合物2分别连接成二维和三维网络结构。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菌种,研究了2个席夫碱配体和2个配合物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3个香豆素Schiff碱单核Zn2+、Co2+和双核Ni2+的配合物,[Zn(L12](1)(HL1=6-((4-二乙胺基-2-羟基-亚苄基)-氨基)-苯并吡喃-2-酮),[Co(L22](2)(HL2=6-((4-甲氧基-2-羟基-亚苄基)-氨基)-苯并吡喃-2-酮),[Ni2(L32(CH3OH)4)](3)(H2L3=4-羟基-3-((4-甲氧基-2-羟基-亚苄基)-氨基)-苯并吡喃-2-酮)。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配合物2均为单核结构,由1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3具有双核结构,由2个金属离子、2个配体单元及4个配位的甲醇分子组成。配合物123分别是单斜晶系、三斜晶系和三斜晶系,所属的空间群分别为C2/cP1P21/n;中心金属Zn2+和Co2+离子的空间构型为四配位的四面体,Ni2+离子的空间构型为六配位的扭曲的八面体。此外,通过对配体HL1和HL2的紫外可见光谱性质研究发现,在DMF/H2O(4:1,V/V)溶液中,自由配体HL1和HL2分别可以选择性识别Hg2+和Zn2+,通过计算得到其检测限分别为7.45和6.10 μmol·L-1。荧光性质研究发现在DMF/H2O(4:1,V/V)溶液中自由配体HL2可以检测Zn2+,检测限为2.91 μmol·L-1。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3-(2-吡啶基)-4-苯基-5-(2-噻吩基)-1,2,4-三氮唑(L1)和3-(2-吡啶基)-4-(4-氯苯基)-5-(2-噻吩基)-1,2,4-三氮唑(L2)作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单核铜配合物:trans-[Cu (L12(MeOH)2](ClO421)和trans-[Cu (L22(ClO42]·2MeCN (2),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单晶结构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2个配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2中的铜离子均处于一个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CuN4O2],其中1的轴向由2个甲醇分子配位,而2的轴向由2个高氯酸根配位。处于赤道面的配体的吡啶N原子和三氮唑的一个N原子采用螯合双齿模式参与配位,而噻吩不配位。配合物2含2个乙腈客体分子,乙腈与三氮唑环之间存在ππ堆积作用。配合物12中存在O-H…O、C-H…O、C-H…N氢键和C-H…π相互作用,从而连接单核配合物形成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3-(2-吡啶基)-4-(4-甲基苯基)-5-(2-喹啉基)-1,2,4-三氮唑(L1)和3-(2-吡啶基)-4-(4-氟苯基)-5-(2-喹啉基)-1,2,4-三氮唑(L2)作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单核铜配合物:trans-[Cu(L12(NO3)(H2O)]NO3·H2O(1)和trans-[Cu(L22(NO3)(H2O)]NO3·H2O(2),对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和单晶结构表征。2个配合物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2中的铜离子均处于一个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CuN4O2],轴向上各有一个水分子和一个硝酸根配位。配体的吡啶氮原子和三氮唑的一个氮原子参与配位,而喹啉的氮原子不配位。配合物晶体中存在O-H…O、C-H…O、C-H…N氢键和C-H…π相互作用,从而连接单核配合物形成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3-(2-吡啶基)-4-苯基-5-(2-呋喃基)-1,2,4-三氮唑(L1)和3-(2-吡啶基)-4-(对氟苯基)-5-(2-呋喃基)-1,2,4-三氮唑(L2)作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单核铜配合物:trans-[Cu (L12(NO32]0.5[Cu (L12(H2O)2]0.5(NO3)(1)和trans-[Cu (L22(NO32]0.5[Cu (L22(H2O)2]0.5(NO3)·2CH3OH (2)。对它们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单晶结构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2个配合物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2中均有2个不同的铜离子,且都处于一个扭曲的八面体[CuN4O2]配位环境,但在轴向上一个铜离子与2个水分子配位,另一个铜离子则与2个硝酸根配位。配体的吡啶氮原子和三氮唑的一个氮原子参与配位,而呋喃的氧原子不配位。配合物晶体中存在C—H…N、C—H…O、O—H…O氢键和C—H…π相互作用,从而连接单核配合物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2个新的含有N,N,N-三甲基丙烷-1-铵基团和N,N,N-三甲基戊烷-1-铵基团的苯乙酮-(4-羟基苯腙)配体:(E)-3-(4-(1-(2-(4-hydroxybenzoyl)hydrazono)ethyl)phenoxy)-N,N,N-trimethylpropan-1-ammonium perchlorate(H2L1)和(E)-3-(4-(1-(2-(4-hy-droxybenzoyl)hydrazono)ethyl)phenoxy)-N,N,N-trimethylpentane-1-ammonium perchlorate(H2L2)。以这2个配体分别合成了2个新的铜配合物:[Cu(HL12]和[Cu(HL22],研究了这些配体和配合物的DNA结合和切割活性,还研究了DNA切割的机理以及化合物浓度对DNA切割反应的影响。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均优先通过主沟结合模式与DNA结合,在甲基绿(主要的沟结合剂)的存在下切割DNA的活性受到抑制的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电泳研究的结果则表明,化合物在存在或不存在氧化剂(H2O2)的情况下均对质粒DNA表现出显著的切割活性,活性主要取决于化合物的浓度。化合物通过水解途径裂解pBR322DNA,在存在不同自由基清除剂情况下的DNA裂解实验也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以3-吡啶醛和(1R,2R)-环己二胺进行缩合得到Schiff碱配体L1,然后,用配体L1和AgNO3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Ag(L1)(NO3)]n1),并用元素分析、FT-IR、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空间群,Ag(Ⅰ)的配位环境均为扭曲四面体,分别和硝酸根的氧原子,配体中的2个吡啶氮原子以及1个亚胺氮原子配位,配体L1有2种配位模式,其中,1个配体用两臂的2个吡啶氮原子分别和2个Ag(Ⅰ)离子配位,另外1个配体用两臂的2个吡啶氮原子分别和2个Ag(Ⅰ)离子配位,同时2个亚胺氮原子也分别和2个Ag(Ⅰ)离子配位,这样配合物形成3D孔状结构。同时研究了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2个Schiff碱Cu(Ⅱ)/Ni(Ⅱ)配合物[Cu(L1)2](1)和[Ni(L2)2](2)(HL1=1-(4-(((E)-3,5-di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amino)henyl)ethanoe O-benzyloxime,HL2=1-(4-(((E)-4-methoxy-2-hydroxybenzylidene)amino)phenyl)ethanone O-benzyloxime),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X射线结构表明:配合物12具有类似的结构,均由1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但配合物1空间群为C2/c,而配合物2为P21/c。且中心金属Cu(Ⅱ)和Ni(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四配位的扭曲的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通过π…π和C-H…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通过C-H…π作用形成2D超分子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2个Schiff碱Cu(Ⅱ)/Ni(Ⅱ)配合物[Cu(L12](1)和[Ni(L22](2)(HL1=1-(4-(((E)-3,5-di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 amino) henyl) ethanoe O-benzyloxime,HL2=1-(4-(((E)-4-methoxy-2-hydroxybenzylidene) amino) phenyl) ethanone O-benzyloxime),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X射线结构表明:配合物12具有类似的结构,均由1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但配合物1空间群为C2/c,而配合物2P21/c。且中心金属Cu(Ⅱ)和Ni(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四配位的扭曲的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通过π…π和C-H…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通过C-H…π作用形成2D超分子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13.
采用4,4,4-三氟-1-苯基-1,3-丁二酮(TPB)为第一配体,4,7-二苯基-1,10-菲咯啉(Bath)为第二配体,分别制备了配合物Er(TPB)3Bath和Yb(TPB)3Bath,以及它们的混合配合物ErxYb1-x(TPB)3Bath(x=0.218,0.799,0.896,0.987),并对所制得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均能发射所含稀土离子的近红外特征光,并且可以通过调节混合配合物中的nEr/nYb来调控Yb3+/Er3+之间的能量传递,进而提高Er3+离子在1530 nm处的发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基于不对称三氮唑衍生物配体Hptp(Hptp=2-(5-(pyridin-3-yl)-1H-1,2,4-triazol-3-yl)pyrazine)的3个配合物 [Cd2(ptp)2(SO4)(H2O)2]n1)、[Zn(ptp)2(H2O)2](2)和[Cd(ptp)2(H2O)2](3),它们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配合物1中,配体ptp-和Cu2+形成波浪状的一维结构,这些一维链通过SO42-链接形成三维结构。配合物23是同构化合物,单核单元在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形成超分子二维平面。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在双氧水存在时配合物1~3在60 min内使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9%、81%和88%。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基于不对称三氮唑衍生物配体Hptp(Hptp=2-(5-(pyridin-3-yl)-1H-1,2,4-triazol-3-yl)pyrazine)的3个配合物[Cd2(ptp)2(SO4)(H2O)2]n1)、[Zn(ptp)2(H2O)2](2)和[Cd(ptp)2(H2O)2](3),它们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配合物1中,配体ptp-和Cu2+形成波浪状的一维结构,这些一维链通过SO42-链接形成三维结构。配合物23是同构化合物,单核单元在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形成超分子二维平面。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在双氧水存在时配合物1~3在60 min内使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9%、81%和88%。  相似文献   

16.
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基于V型辅助配体(bipmo、bppmo)的镉配位聚合物{[Cd (bipmo)(NDC)]·1.75H2O}n1)和{[Cd (bppmo)(NDC)(H2O)]·H2O}n2),其中H2NDC=2,6-萘二羧酸,bipmo=双(4-(1H-咪唑-1-基)苯基)甲酮,bppmo=双(4-(吡啶-4-基)苯基)甲酮。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键价和分析、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配合物1具有二重互穿的{63}拓扑结构。配合物2同样是3-连接的{63}拓扑,却存在三重穿插结构。分析表明,V型配体对最终结构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此外,对配合物12的发光性质也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4,4,4-三氟-1-苯基-1,3-丁二酮(TPB)为第一配体,4,7-二苯基-1,10-菲咯啉(Bath)为第二配体,分别制备了配合物 Er(TPB)3Bath和Yb(TPB)3Bath,以及它们的混合配合物ErxYb1-x(TPB)3Bath(x=0.218,0.799,0.896,0.987),并对所制得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均能发射所含稀土离子的近红外特征光,并且可以通过调节混合配合物中的 nEr/nYb来调控Yb3+/Er3+之间的能量传递,进而提高Er3+离子在1530 nm处的发光。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反应得到了两种1,2,3-三唑衍生物的配合物[Co(H2O)6][Co(L13]2·4H2O(1)和Cu(L222)(HL1=5-methyl-1-phenyl-1H-1,2,3-triazole-4-carboxylic acid;HL2=1-(4-iodophenyl)-5-methyl-1H-1,2,3-triazole-4-carboxylic acid)。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红外光谱确定了晶体结构,同时对配合物12进行了表面作用分析(Hirshfeld surface analysis),在二维指纹图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配合物中的主要分子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2-溴-1-(对甲苯基)乙醛与三(对甲苯基)膦的反应制备α-磷配体:1-(对甲苯基)-2-(三对甲苯基-5-亚磷酰基)乙醛(L)。氯化镉和溴化汞与L分别反应,生成配合物[Cd(L)Cl2]2C1)和[Hg(L)(μ2-Br)Br]2C2)。用IR和NMR(1H,13C,31P)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C2的结构,并在B3LYP/6-31G*水平对C2的结构进行了DFT计算研究,以揭示C2的复合反应位点与Schiff碱等亲核基团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2个2-氨基-3-羟基-吡啶Schiff碱双核Ni(Ⅱ)和Zn(Ⅱ)配合物,[Ni(L1)(DMF)]21)(H2L1=4-羟基-3-((3-羟基-吡啶-2-亚氨基))-苯并吡喃-2-酮)和[Zn(L2)(H2O)]2·2DMF(2)(H2L2=2-((3,5-二溴-2-羟基)-氨基)-吡啶-3-醇),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具有双核结构,均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以及2个配位的溶剂分子组成,不同的是配合物2含有2个溶剂分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Ⅱ)和Zn(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五配位的扭曲的四方锥。此外,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讨论了H2L1,H2L2及其相应的Ni(Ⅱ)和Zn(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配体H2L1和H2L2呈现蓝色发射,最大发射波长λem分别为457和473 nm,而配合物12显示绿色发射,λem分别为543和538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