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都为双核配合物。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以双(4-吡啶-4-苯基)胺(BPPA)和4,4-(六氟)双(苯甲酸)(H2hfipbb)或对苯二甲酸(p-H2bdc)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与M(NO3)2·6H2O(M=Co、Zn)组装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o2(BPPA)(hfipbb)2·(H2O)3]·6H2O}n(1)、{[Zn2(BPPA)2(p-bdc)2]·H2O·DMF}n(2),利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等手段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均为二维结构。配合物1具有新的拓扑结构。配合物2的二维结构又可以组成三维框架结构。配合物1为正交晶系,Pnna空间群,a=2.640 9(2)nm,b=1.715 78(13)nm,c=1.504 11(11)nm,V=6.8154(9)nm3,Z=4,μ=0.571 mm-1,F(000)=2 592,Dc=1.245 g·cm-3,Mr=1 383.76,R1=0.066 6,w R2=0.208 9(I>2σ(I));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2.796 70(9)nm,b=1.814 82(6)nm,c=2.303 13(7)nm,β=102.136 0(10)°,V=11.428 3(6)nm3,Z=8,μ=0.906 mm-1,F(000)=4 944,Dc=1.391 g·cm-3,Mr=1 196.85,R1=0.039 8,w R2=0.106 4(I>2σ(I))。此外,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合成了吡哆醇与锰(Ⅱ)、钴(Ⅱ)、铜(Ⅱ)和镉(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通达摩尔电导、比移值,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测定和分析,推断了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两个新型双核配合物,[Cu(samcn)Ni(L)_2]和[Cu(sampn)Ni(L)_2].samcn~(4-),sampn~(4-)及L分别表示N,N′-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N,N′-1,2-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和5-硝基-1,10-菲绕啉(NO_2-phcn).经元素分析,IR和电子光谱等方法已推定配合物具有酚氧桥结构和Cu(Ⅱ)及Ni(Ⅱ)的配位环境分别为平面四方及八面体构型.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已测(4-300K),其数值已用最佳拟合方法和从自旋哈密顿算符,H=-2JS_1·S_2导出的磁方程拟合,求得交换参数为J=-1.77cm~(-1)(samcn)和J=-1.74cm~(-1)(sampn),表明两个Cu(Ⅱ)-Ni(Ⅱ)双核配合物中有很弱的反铁磁性自旋交换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N,N′-乙二水杨酰胺合镍酸钠同二价金属离子和2,2-联吡啶(bpy)或1,10菲绕啉(phen)反应制得双核配合物,[Ni(samen)Cu(L)]和[Ni(samen)Ni(L)_2](L=bpy,phen).经元素分析。红外、电子光谱等方法已推定[Ni(samen)]~2-中的Ni(Ⅱ)的配位环境为平面四方型,而被bpy或phen配位的Cu(Ⅱ)和Ni(Ⅱ),分别为平面四方型和畸变八面体构型。 据此,本文指派了配合物的电子光谱,评价了Dq,B,β等配位场参数,并且用配位场理论模型算出了有效磁矩,Ni(Ⅱ)-Cu(Ⅱ)配合物的g_(11),与g_1,结果理论值与实验值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个配合物[Zn(OBimB)Cl2].DMF.H2O(OBimB为1,2-双(2-苯并咪唑基)苯),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51 22(9)nm,b=1.039 80(7)nm,c=1.827 94(11)nm,β=95.508(2)°,V=2.367 2(3)nm3,Z=4,Dc=1.509 g.cm-3。最后精修结果为:R1=0.043 0,wR2=0.093 9。在配合物结构中每个Zn(Ⅱ)原子分别与2个来自V构型OBimB配体的N原子、2个氯离子进行配位,形成了1个扭曲的四面体结构。配体和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测试显示光发射属于配体的分子内荧光。  相似文献   

7.
徐锁平  卢晗  徐进红 《应用化学》2013,30(3):295-299
以5-氯水杨醛、乙醇胺和氯化铜为原料,在微波作用下合成了5-氯水杨醛缩乙醇胺合铜(Ⅱ)配合物。 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标题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49793(6) nm,b=1.7037(2) nm,c=1.07120(12) nm,β=94.579(3)°,F(000)=470,Z=2,V=0.905(8) nm3,Dc=1.689 mg/m3,R[I>2σ(I)],R1=0.0624,ωR2=0.1555。 配合物分子中,2种Schiff碱配体中的2个O原子和2个N原子参与配位,Cu(Ⅱ)处于四边形配位中心。 用MTT法测得标题配合物对6种革兰氏细菌(B.subtilis、S.aureus、S.faecalis、P.aeruginosa、E.coli和E.cloacae)的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12.25、25、12.5、12.5、6.25和6.25 mg/L。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1个含N-乙酰基水杨酰肼(H3ashz)和咪唑(imdz)的三核镍(Ⅱ)配合物[Ni3(ashz)2(imdz)2].2DMF,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28 0(2)nm,b=1.499 2(3)nm,c=1.523 1(5)nm,β=114.16(2)°,V=2.140 1(9)nm3,Z=2,Dc=1.516 g.cm-3,μ=1.372mm-1,F(000)=1 012。配合物中,2个反式排列的五啮配体ashz3-的2个N-N肼基桥联3个Ni(Ⅱ)原子,形成了1个含Ni-N-N-Ni-N-N-Ni核心的直线型三核镍配合物,其中相邻Ni原子间距为0.462(1)nm。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阿司匹林铜(Ⅱ)配合物,通过红外、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8.211(5)nm,b=10.419(5)nm,c=21.003(5)nm,β=98.021(5)°,V=1779.2(14)nm3,Z=4。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采用MTT法测定了配合物对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和胃癌MGC-803细胞的抑制活性。当配合物浓度为120μmol/L时,对2种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80.01%和70.16%。  相似文献   

10.
合成六齿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1,2-乙二胺(EDTB)及单核锰(Ⅱ)配合物[Mn(EDTB)](NO3)2.DMF,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和多酚氧化酶(PPO)模拟活性研究。该配合物为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a=1.172 52(6)nm,b=1.320 83(6)nm,c=2.461 91(12)nm,V=3.812 8(3)nm3,Dc=1.451 g.cm-3,Z=4,F(000)=1 732。最终因子R(I>2σ(I)):R1=0.052 2,wR2=0.102 2;R(全部数据):R1=0.0652,wR2=0.1075,Flack指数为0.02(15)。结构分析表明,锰(Ⅱ)分别与配体EDTB苯并咪唑环的4个氮原子、两个亚胺基氮原子发生配位,形成1个变形八面体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配合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以邻苯三酚为底物,表明在0.1~10μmol.L-1范围内,随着配合物浓度逐渐增大,配合物的氧化促进率从51.5%增至82.2%。在30℃,pH=7.8~8.2条件下,配合物的转化数由22.93 h-1增加到51.01 h-1,说明配合物的PPO活性随着pH值的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三个基于4’-羧基-2,2’∶6’,2"-三联吡啶(HL)的单核配合物,其分子式为[ML2]·4H2O(1,M=Zn(Ⅱ);2,M=Cu(Ⅱ);3,M=Fe(Ⅱ)),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波谱、单晶和粉末衍射表征。晶体结构测试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为异质同晶结构,都属于四方晶系的I42d空间群。配合物1~3都是1个二价金属离子和2个羧基未配位且去质子化的三齿螯合配体L配位形成的单核结构,通过分子间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由于二价Zn离子的全充满d10电子构型,配合物1与其配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室温固态蓝色荧光发射性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L)0.5(1,4-bib)(H2O)3]n (1)和[Ni(L)0.5(1,4-bib)(H2O)3]n (2)(H4L=1,4-二(2,6-二甲基-3,5-二羧基吡啶基)苯,1,4-bib=1,4-双(1-咪唑基)苯),通过X射线单晶及粉末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2为异质同构,均为一维结构。通过变温磁化率测量发现,配合物b>1和2中的Co(Ⅱ)/Ni(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此外,配合物 1可通过荧光猝灭法检测头孢克肟(CEF),配合物 2可用来检测四环素(TET),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其检出限分别为0.86 μmol·L-1 (CEF)和0.49 μmol·L-1 (TET)。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在乙醇溶液中(pH=7~8)研究了Cu(Ⅱ)离子与N,N-二(2-羧基苯基)-2,6-吡啶二甲酰胺(BCPD)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溶液中二者以1∶1的化学计量比形成配合物,表观结合常数为(4.59+0.05)× 106 mo1-1·L.由Cu(Ⅱ)离子与BCPD在甲醇中反应合成了1∶1型铜配合物[Cu(Ⅱ)(BCPD)]2-· 2[(C2H5)3NH]+·CH3OH,用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α=1.290 90(12) nm,b=1.855 19(19) nm,c=1.752 31(16) nm,β=122.920(2)°.BCPD以吡啶氮、两个去质子化的酰胺氮原子和2个羧基与Cu(Ⅱ)配位,形成五配位畸变四方锥构型.  相似文献   

14.
在水溶液中, 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乙二胺(1)与氯化钴(Ⅱ)反应, 获得配合物Co(Ⅱ)L1·H2O(2)[L1=N,N′-二(邻氧乙酸)苄叉乙二胺]; 将邻氧乙酸苯甲醛、 乙二胺与氯化铜(Ⅱ)反应, 获得Cu(Ⅱ)ClL2·2H2O(3)[L2=N-(邻氧乙酸)苄叉乙二胺]. 用元素分析、 1 H NMR和IR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1和配合物2和3进行了结构表征, 并测定了配合物2和3的晶体结构. 黄豆种子经不同浓度配合物2和3处理均能萌发, 但发芽率、 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比对照组低, 说明配合物2和3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HL)及2,2′-联吡啶(2,2′-bipy)为配体合成了一个双核铜(Ⅱ)配合物[Cu2(L)4(2,2′-bipy)2]·H2O(1),并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12 57(15)nm,b=1.312 5(2)nm,c=1.317 0(2)nm,α=82.985(2)°,β=76.437(2)°,γ=88.290(2)°,V=1.688 7(4)nm3,Dc=1.391 g·cm-3,Z=2,F(000)=732,GooF=1.027,最终偏离因子R1=0.037 5,wR2=0.091 4。在配合物分子中相邻的2个铜(Ⅱ)离子通过2个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根桥联配位连接起来,其端位各与1个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根和1个2,2′-联吡啶分子配位,整个分子形成了双核结构。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荧光和磁性,结果表明:当激发波长为608 nm时,配合物在472和476 nm处有2个较强的荧光发射峰;在2~100 K,配合物具有顺磁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L)0.5(1,4-bib)(H2O)3]n(1)和[Ni(L)0.5(1,4-bib)(H2O)3]n(2)(H4L=1,4-二(2,6-二甲基-3,5-二羧基吡啶基)苯,1,4-bib=1,4-双(1-咪唑基)苯),通过X射线单晶及粉末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2为异质同构,均为一维结构。通过变温磁化率测量发现,配合物12中的Co(Ⅱ)/Ni(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此外,配合物1可通过荧光猝灭法检测头孢克肟(CEF),配合物2可用来检测四环素(TET),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其检出限分别为0.86 μmol·L-1(CEF)和0.49 μmol·L-1(TET)。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方法研究了钌(Ⅱ)配合物[Ru(bpy)(H2iip)2](ClO4)2[bpy=2,2'-联吡啶,H2iip=2-吲哚基-咪唑并[4,5-f][1,10]-邻菲罗啉]在DMSO溶液中对卤素离子的识别性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能比色和荧光双重光谱高选择性识别F-.  相似文献   

18.
用5-硝基水杨醛与硫脲缩合制备出一种Schiff碱配体,将其分别与Cu(Ⅱ),Zn(Ⅱ)和Ni(Ⅱ)作用合成出了Schiff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摩尔电导率、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和测试,并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其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双齿配体2-氨甲基-1H-苯并咪唑(AMBI)和硫氰酸钾以及硝酸钴或硝酸镍在甲醇-水中反应制备了2个新的异质同晶配合物trans-[M(AMBI)2(NCS)2](1:M=Co2+,2:M=Ni2+)。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表明:2个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M(Ⅱ)与来自AMBI的4个氮原子和异硫氰酸根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结构。配合物中的N-H…S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将配合物连接成三维网络结构。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1和配合物2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做了研究。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抑菌菌种,研究了配体AMBI和2个配合物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3种新型配合物[Cu(oxpn)Co(L)_2]·(CIO_4)_2·xH_2O。[Oxpn为N,N′-二(3-氨丙基)草酰胺基阴离子;L为2,2′-联吡啶(bpy)、1,10-菲绕啉(phen)和5-硝基-1,10-菲绕啉(NO_2-phen);x=1,2]。经元素分析、IR、电导和电子光谱等方法,推定配合物具有扩展的草酰胺桥结构,Cu(Ⅱ)及Co(Ⅱ)的配位环境分别为平面四方和八面体构型。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已测(4.2~300K)。其数值已用最小二乘法与从自旋哈密顿算符导出的磁方程拟合,求得交换参数J为-22.36 cm~(-1)(bpy),-15.45 cm~(-1)(phen)和-19.10 cm~(-1)(NO_2-phen),表明金属离子间有较弱的反铁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