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RPH-80型可程序恒温恒湿试验箱研究了温度增量对圆柱体冰块融化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箱的温度在0℃~50℃区间内,随着温度增量的增大,圆柱体冰块的融化速率逐渐加快.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圆柱体冰块的温度增量与融化时间、融化速率都呈多项式函数规律变化.选取温度增量为20℃的冰块融化过程进行ANSYS数值仿真验证,得出:圆柱体冰块棱边部分最先开始融化;随着时间的增长,冰块的侧面比上表面开始融化的时间早,这亦与实际的融化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2.
朱贞卫  王振东 《实验力学》1998,13(4):537-541
对融化巧克力浆料进行了实验研究,揭示了其假塑性和触变性,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融化巧克力浆料的全流变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3.
对融化巧克力浆料进行了实验研究,揭示了其假塑性和触变性.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融化巧克力浆料的全流变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4.
船舶在碎冰区航行时的冰阻力会影响船舶的安全性和航行性能。本文以雪龙号破冰船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离散元方法对碎冰环境下船体结构冰阻力进行数值模拟。基于随机生成算法对不规则形状的碎冰区进行参数化建模以形成复杂的碎冰初始场,同时考虑海水对船体结构的作用力建立船体碎冰阻力的计算模型,并将离散元计算结果与碎冰区DuBrovin冰阻力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将冰块尺寸进行无量纲化,研究不同冰厚和航速下冰块尺寸对碎冰阻力的影响规律。以平整冰区船体冰阻力的Lindqvist公式为参照,得到碎冰向平整冰转化的临界尺寸。该浮冰临界尺寸可作为识别碎冰区与平整冰的判据。本文研究工作可为船舶在极地冰区的安全航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相似材料配制出不同强度等级的类软岩试件,建立了力学加载模型,研究了位移和力两种加载方式下,单轴抗压强度随加载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强度等级的岩样,在不同加载速率区间上,加载速率增大时,单轴抗压强度会变大,但也会减小.强度增大的速率区间分别为[0.5mm/min,2mm/min]、[8mm/min,10mm/min]、[1.5mm/min,4mm/min],增幅占平均值百分比分别为18%、38%、37%;强度减小的速率区间分别是[2mm/min,10mm/min]、[0.5mm/min,8mm/min]、[4mm/min,10mm/min],减幅占平均值百分比分别为32%、39%、31%.对于同一加载速率区间,作用不同强度等级的岩样,单轴抗压强度对其响应效果也不同.两种加载方式测试产生的强度误差占平均强度值的20%左右,影响不容忽视.对不同强度等级的岩石来说,单轴抗压强度随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不具有普遍性,应有限定条件,即在一定的速率区间适用.  相似文献   

6.
7.
加载速率对6020铝合金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拉伸实验研究了加载速率在1mm/min, 10mm/min, 100mm/min以及200mm/min范围内6020铝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质,结果表明这种材料有近似于理想弹塑性的性质,应力-应变曲线明显地表现为线弹性和线塑性的特点,而且加载速率对于该铝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质没有明显的影响.作为对比还测试了45#中碳钢在相同的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得出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无论屈服强度还是抗拉强度均有一定的提高,塑性有了一定的降低.最后,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该铝合金材料的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尚荣  马记  许旻  杨杰 《实验力学》2006,21(3):322-328
形状记忆合金以其特有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航空和建筑防震。在耗能性机构中,需要形状记忆合金能够在变速率条件下工作。为了获得非静态条件下的行为特性,比较静态和非静态条件下形状记忆合金的行为特性的差异,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以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参数为对象,来分析不同应变速率对形状记忆合金特性的影响。在不同的应变速率(0.0005/s,0.001/s,0.005/s,0.01/s,0.05/s,0.1/s)下,对50.8at%-Ni-Ti记忆合金丝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低应变速率范围内,由实验结果得到:随应变速率增大,两种特性行为中的各纯相的杨氏模量保持不变;拉伸过程相变起始和终了临界应力会增大,卸载过程相变起始和终了临界应力会减小,滞后环面积增大;相变硬化系数在形状记忆效应行为中会增大,而在超弹性行为中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
卸荷速率对岩石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MTS 815.02型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研究砂岩试样在常规三轴条件下卸围压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探讨不同卸荷速率对试样强度的影响情况,分析得出卸荷速率与试样强度的变化规律;观察、测量破坏试样的破裂特征及角度,初步探究试样在卸荷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实践的岩体卸荷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高温应变计在温度变化下热输出特性变化的理论公式,用实验方法测定了应变计敏感栅和试件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找出了用两种不同胶粘剂(无机胶粘剂u_(529),及有机胶粘剂 J06—2)粘贴的应变计在试件正面加热与反面加热条件下,热输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冰浆在180°弯管内流动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冰浆在水平 180°弯管内流动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清水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比较,得到了其流动局部阻力的计算关联式.  相似文献   

12.
窄锥冰力幅值与作用周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窄锥结构冰力函数的两个关键参数-冰力幅值和相互作用周期的简化分析方法,得到了与模型试验相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圆柱壳撞水时的弹塑性动力屈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圆柱壳在流固中冲击载荷下的弹塑性动力曲问题。建立了液体-气体-固体三相的数学模型。其中结构部分控制方程由弹塑性力学中关于加速度的最小原理获得,本构关系采用增量理论,液体假设为不可压缩,空气层认为最等熵压缩。分别讨论了不同冲击高度时压力变化规律,屈曲对载荷的影响。屈曲沿壳长的分布及发展规律等。  相似文献   

14.
非高斯风压的极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涌  顾明  陈斌  田村幸雄 《力学学报》2010,42(3):560-566
以经典极值理论为基础,发展了一种基于单个标准样本的非高斯风压的极值计算方法. 首先介绍了风洞试验及试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况;然后在阐述经典Gumbel极值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观察极值的相互独立性推导了短时距下极值分布参数和长时距下极值分布参数的关系式,给出了一种由短时距样本推算长时距下的极值估算方法; 最后基于风洞试验数据,将常用极值估算方法(峰值因子法、改进峰值因子法和Sadek-Simiu法)和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得到如下结论:将一个标准长度的非高斯风压时程数据划分成若干等长的子段,可以通过子段的极值分布规律准确地估算出母段的极值期望值,子段的最佳分段长度可以通过自相关分析给出;与常用的极值估算方法相比,该方法更能准确估计非高斯风压的极值.   相似文献   

15.
多晶冰抗压强度的粒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平均粒径分别为05mm、1mm、2mm、3mm、4mm和65mm的人造多晶冰在-5℃和6μs-1应变率下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多晶冰的极限抗压强度对粒径变化十分敏感,且与粒径平方根的倒数呈正比例关系,破坏应变随粒径的增大而呈线性减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相平衡和力甲衡提出了一个关于饱和颗粒土的冰分凝模型,引入了冰分凝时未冻水迁移的驱动势,基于Clapeyron方程和吸附膜的观点简要叙述了相变区内未冻水含量与温度及孔隙水压的关系,数值模拟了饱和颗粒士的一维冻结过程,得到了冰分层分凝的计算结果,与已有实验所观测到的现象较为吻合,计算所得的冻胀量的变化趋势与已有实验所测结果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17.
王硕  张铮 《力学与实践》2018,40(1):18-23
基于对断裂力学常用实验方法的研究,结合界面断裂问题的特殊性,以断裂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能量释放率建立了界面断裂测量的实验分析方法,并且利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该方法通过测量试验件的载荷位移关系,利用裂纹扩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得到该裂纹长度下的临界能量释放率;在此基础上,根据试件的阻抗能量曲线预测结构的最大承载能力.该方法以能量释放率为理论基础,为界面裂纹的强度分析提供了合理的手段,基于能量角度建立的实验分析方法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双晶铜在单向拉伸载荷作用下弹性性能的应变率效应和尺寸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加载应变率的改变,纳米双晶铜的初始弹性模量在低应变率区和高应变率区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在低应变率区,弹性模量基本不随应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但在高应变率区,弹性模量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弹性模量和加载应变率之间满足近似的对数线性关系.因此,存在一个控制弹性模量应变率效应的应变率阈值.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双晶纳米铜的应变率阈值随着截面尺寸的增大而减小,具有明显的尺寸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断裂力学常用实验方法的研究,结合界面断裂问题的特殊性,以断裂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能量释放率建立了界面断裂测量的实验分析方法,并且利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该方法通过测量试验件的载荷位移关系,利用裂纹扩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得到该裂纹长度下的临界能量释放率;在此基础上,根据试件的阻抗能量曲线预测结构的最大承载能力.该方法以能量释放率为理论基础,为界面裂纹的强度分析提供了合理的手段,基于能量角度建立的实验分析方法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岩石蠕变断裂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有亮 《力学学报》2003,35(4):480-484
以一类红砂岩为例对蠕变条件下岩石裂纹的起裂和扩展的机理、准则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岩石裂纹常常在初始应力强度因子KI小于断裂韧度KIC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蠕变变形产生裂纹起裂和扩展.当然,初始应力强度因子KI小于断裂韧度KIC是有限度的,KI不得小于另一固定值KIC2,KIC2表征了岩石在蠕变条件下抵抗裂纹起裂和扩展的能力,而且其值小于KIC,可称之为蠕变断裂韧度.在岩石工程的设计和计算中,KIC2是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